“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在當前的農村發展中,一個好的村“兩委”帶頭人,帶領全村發展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筆者近日看到一則經驗報道,某地有一名村支書,從2005年上任開始,用十年時間,將一個經濟上的窮村、集體積累上的空殼村、工作上的掛黃牌村,硬是發展成了一個固定資產過億元的先進示范村。
該村的環境美了、村民富了,大家交口稱贊。更有人揶揄地說:“可惜不能克隆,如果能克隆,把這樣的‘能人’克隆一批,每村派一個,問題一下子都解決了!”話糙理不糙,可見“能人”在農村發展中何等彌足珍貴?也可見大家對一個好的農村“領頭羊”的熱切期盼。
那么,現在的農村“領頭羊”到底為何稀少?筆者認為,應該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拜金主義盛行和財富觀扭曲所致。“能人”大多做生意、搞產業、發展自己腰包去了,很少有撲下身子帶領群眾致富和投身集體事業的人。當然,這是一個社會不良的價值觀所致。君不見,現在社會上崇拜財富的人趨之若鶩,首富崇拜現象十分嚴重。打開新聞媒體,不是明星就是富豪。這個富豪怎么發家了,那個首富說了一句什么話等等。久而久之,人們看一個人,就會首先看他的財富、名利、地位這些“俗物”。在這種大環境誤導下,許多人就會整天尋思著如何發財,挖空心思想著怎樣賺錢。以致于連現在的農村,也有這樣一句話,“有頭腦和本事的人都自己賺錢去了,誰還愿意帶領鄉親們摸爬滾打、艱苦奮斗啊!”。
其二,是小農思想的局限性所致。毛主席說過:“誰能解決好中國的農民問題,誰就能成功領導中國之革命”。時代雖然不同,但我國依然是農業大國,農民依然占很大比例。尤其在農村的發展中,必須依靠農民、發動農民。而農民的一個顯著局限性就是“愛算小賬”。這季莊稼賺了錢,下季可以繼續種;這季要是虧了,下季必然改種。加入合作社抱團致富,有利潤就皆大歡喜,沒利潤就想撤資,萬一虧了本就要鬧著散伙。然而,再好的“領頭羊”,也不可能帶著群眾一帆風順,創業艱難百戰多,難免會有坎坎坷坷;如果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做不好思想工作、扛不住失敗、墊不起虧損、保不住運轉,那么這樣的創業團隊是很難走得遠的。
其三,是市場經濟能力不足所致。農民從事最基礎的農業生產,附加值很低,產品價值量很小;許多市場上賣幾元的農產品,從農民手中收購時不過幾毛錢,大部分的利潤都在流通和銷售環節。造成這種“種糧的不如賣糧的”現象的一個原因,就是洞悉市場經濟,適應、運用市場為產業服務的能力差異。同時,如果再考慮上氣象災害、病蟲害、產品滯銷等生產風險,農民賺錢就更難了。所以說,農民單靠傳統種養殖來增收致富,難度仍然是比較大的。
其四,是分散經營的高成本、低科技、低產出所致。我們大部分農村都是小塊田地,阡陌交錯、高低不平,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傳統農業人力投入過大。許多農民忙忙碌碌一年,一畝地也就收入一兩千元,除去農藥、化肥,所剩也就幾百元錢,這其中還包括投入的不少人力成本。現在,有條件的地方,通過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方式,運用機械和工業化、企業化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應對市場風險,走出了一些破解農村發展的好路子。
機遇和挑戰并存,成功者不在于如何優秀、占有多少社會資源,而在于如何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如何抓住機遇自力更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拜金主義和享樂思想會毀掉我們長期積淀起來的價值觀和好傳統,進而毀掉我們生活的美好環境和改革發展取得的大好形勢。對于如何解決農村發展中“領頭羊”少的問題,應該從匡正社會風氣入手,弘揚核心價值觀,引導和鼓勵“能人”心系農村,支持家鄉發展,以先富帶動后富的方式實現共同富裕。還應該著力克服小農思想的制約,講究團結、持之以恒,瞄準主導產業,聚精會神謀發展。另外,還要從研究市場經濟、重視科學技術、運用新的組織和生產方式這些積極的方面入手,優化產業結構,創新驅動發展,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洋縣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