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后復育香米,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來
對許多人而言,莫拉克風災已是遙遠的記憶,但阿里山茶山雜糧產銷班的班員卻不曾忘記,即使道路全被沖毀、農田早已荒蕪,他們不懼不驚,全力打拼,不但成功復育傳統作物,還要找回原民美好的分享文化…
僻靜的嘉義縣阿里山鄉茶山部落舉辦新米感恩分享餐會,顯得熱鬧非凡。部落住民扶老攜幼熱烈參與,在教會牧師祝禱祈福后,一起分享茶山雜糧產銷班辛勤復育的香糯米收成的喜悅。
餐會于傍晚開鑼,各式各樣的佳肴擺滿長桌,主角香糯米或是單純做成麻糬、竹筒飯,或是變化為米粽、地瓜飯等料理,香氣四溢,引人垂涎,參與盛宴的老老少少不但大飽口福,還可以打包帶回家享用呢!
香糯米是鄒族原住民的傳統作物,由于時空變化,一度幾近消失,茶山雜糧產銷班成功復育,香糯米再度在部落土地上飄香,彌足珍貴。每年收成時節,產銷班都會舉辦感恩餐會,邀請部落住民共享,祈福之后,新米才開賣。
往年,感恩餐會多在12月底舉行,今年延至2月,系因產銷班工作忙不完,直到另一主力作物白甘蔗手工制糖作業告一段落,才有喘息的空檔。餐會延遲舉辦,實非得已,卻也反映茶山雜糧產銷班業務蒸蒸日上。
風災摧殘,危機變轉機
99年10月成立的茶山雜糧產銷班,組班緣起,說來其實有些悲情。98年,莫拉克臺風襲臺,中南部山區飽受蹂躪,山環水繞、景致秀麗的茶山部落,周邊聯外橋梁道路全被暴雨沖毀,交通中斷,游客絕跡,部落原本偏重觀光休閑的產業型態,頓時歸零。
災厄困境,反而帶來新生的契機。災后,在地教會長老安啟信、傳教師劉南英引領一小群住民,默默復耕荒蕪多時的農田,實行無毒耕作、近乎全手工的方式復育香糯米、小米等傳統糧食作物,希望活化土地的生產力,健全部落產業型態,不要過度仰賴觀光。產銷班成立時,自我期許”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站起來的機會”。
立愿雖然宏大,起初卻不被看好。山區農業環境不比平原地帶,單是灌溉水源,就得遠從數公里外的溪谷拉管引水,而且大型農機難以施展,多數農務只能仰賴雙手,而班員又以中高齡婦女居多,勞力負荷沉重。雖然面對各種不利條件,但產銷班一起步就堅持不施農藥、不用化肥,挑戰高難度的農耕方式,硬是闖出新局。
有機認證面積達27公頃
目前茶山雜糧產銷班通過有機認證的面積廣達27公頃,比起試作時小小的6分田地,成長驚人。生產主力從香糯米、小米、白薏仁、紅糙米,陸續加入白甘蔗、生姜、苦茶,并跨進加工領域,甘蔗榨汁煉制蔗糖、姜糖,原以生鮮為主的竹筍,也加工為脆筍、筍茸,品項繁多。
該班創設”茶山良食”品牌,自產自銷,價格雖然比市面行情來得高,顧客卻欣然接受,原因就在于”茶山良食”不但實行無毒、有機栽培,而且幾乎全手工作業,成本勢必較高,以手工蔗糖為例,由于不施化肥,白甘蔗體型瘦削,香氣、甜度卻是一級棒,濃縮蔗糖帶有天然的清香味,只要嘗過,就成了忠實顧客。
此外,種植生姜的土地因休耕多時,地力肥美豐厚,加上班員勤于覆土管理,成熟的姜塊出落得壯碩飽滿,動輒超過1公斤,展售會中,即使每斤高達180元,照樣搶手,加工的姜粉、姜糖也是熱銷商品。開基主力作物之一的小米,甚至吸引日本社團專程上山拜訪,實地觀察生產環境后,將去年生產的小米收購一空。
從初期擔心辛苦耕種的好東西賣不出去,如今擔心的反而是不夠賣,班員雖然依舊天天忙碌,心頭卻是喜樂篤定,來自各界的肯定與贊揚,終讓他們的努力被看見,更有信心”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來”。
102年,茶山雜糧產銷班榮登全國優良農業產銷班,成軍短短3年,即從全國數千產銷班中脫穎而出,相當不簡單。班長安啟信特別感謝伙伴們同心打拼、認真學習,即使再累,也堅持不懈。
安啟信的感謝發自內心深處。在平均年齡超過60歲、最高齡甚至已86歲的班員中,55歲的他,還算是”少年家”。對他們來說,不論是復育久違的傳統糧作、進階加工,或是升級包裝、創設品牌、展售營銷,樣樣是新領域,若非具備強烈的學習熱忱與意志,難以推動產銷班大步前進。
日方主動上門,采購小米
前年,產銷班北上參加世貿”亞洲有機樂活展”,原本埋首山林默默耕耘的老農,在大都會與消費者、商家直接面對面,既是嶄新的體驗,也是高難度的挑戰。資深班員莊萊德原本內斂寡言,幾番歷練后,如今說起自家產品的特色、耕耘的苦樂,已能侃侃暢談。
去年,日本社團主動找上門,大筆采購小米,突如其來的訂單,讓對外銷領域完全陌生的班隊有些手足無措,日方往來文件還得請人翻譯,外銷通關流程足足走了3個月才搞定,雖然折騰,卻是寶貴的一課。點點滴滴學習不懈,即使年高,成長卻不受限。
茶山雜糧產銷班經營模式相當特殊,全班一體,共同租用土地、共同耕作,也共同加工、共同運銷,生產設備、經營成本共同集資,資產共有,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產銷班幾乎一切都是”共同”。
“共同”說來簡單,實踐可不容易,茶山雜糧產銷班能運作順暢,原住民”共同集體分享”的美好傳統,或許是潛在的助力。
良食捐贈,建構愛心平臺
盡管業務蒸蒸日上,但生產、加工幾乎全數仰賴雙手,小米收成,不是鐮刀收”割”,而是一穗一穗用手”拔”;制糖作業更是繁復,從啟動到大功告成幾乎整整一晝夜,樣樣勞務粗重,產量難以沖高,收益其實也不高,但絲毫無損班員共同分享的熱忱,除了年年舉辦新米感恩餐會,還提撥1/10的營收參與良食捐贈行動。
從”鱸魚”開始,產銷班運用善款向漁民購買新鮮鱸魚捐助山區部落,由于向產地直接購買,2萬4千元即買得40箱,嘉惠數百個弱勢家庭享受美味的鮮魚。
“良食捐贈”計劃重要推手劉南英回顧當時發想,社會捐助行動常以面條、罐頭為主,但弱勢家庭也應享用天然、健康的食物,若能以優惠價格向生產者直接購買,愛心資源可以發揮最大效用。
劉南英指出,農漁民努力生產優質產品,卻因產銷體系不健全等因素,無法獲得合理收益,甚至面臨營銷困境;
另一方面,許多弱勢族群卻填不飽肚子,”良食捐贈”的目標,是建構一個分享、互助的平臺,募集愛心資源,向友善環境的生產者直接購買,再捐給弱勢族群。一份愛心分享,不但支持生產者,更幫助弱勢者。
產業自主,生力軍加入
該產銷班的良食捐贈行動,透過臺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的平臺,力道越來越強,除了鄰近的山美、新美及莫拉克受災嚴重的那瑪夏,腳步更遠達新竹尖石鄉泰雅部落及屏東縣霧臺鄉。
捐贈物資除了自家的有機良食,也加入外地友善耕作的農產,如東勢的水梨等。繼鱸魚之后,去年,向北海岸漁家直購鮮魚、小卷等海鮮盒,再次溫暖了受贈家庭的心。
捐贈分享物資,安啟信班長經常自行開車運送,他認為,捐贈分享,讓大家看到上帝的祝福,帶來善的循環,何況分享本是原住民的美好傳統,茶山雜糧產銷班不只在部落土地上安身立命,更要學習、找回分享文化。
回首7年來時路,從零開始,如今已能推己助人,安啟信滿是感恩,最讓他欣慰的是,在班員努力下,建立部落自立自主的產業,招喚年輕人返鄉,目前已有3位生力軍加入。
揮別風災陰霾,茶山游客人潮再現,連結農業休閑旅游,1加2加3,6級產業連成一氣,是安啟信擘劃的長遠目標。
(資料源于莊園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美麗鄉村與民宿(微信公眾號)2017-11-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