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廣東佛山黃龍村探索基層黨建工作的采訪報道中,記者了解到這個遠近聞名的上訪村、經濟落后村如今搖身一變,變成“零上訪”的和諧村、小康村。(12月4日《人民網》)
這一切是的改變源于自十八大以來該村以黨建工作統攬村工作全局,創新“黨建+”模式的建設。這種新的模式非常有利于村上工作的開展。
“黨建+先鋒團體”形式,是把村黨委中政治素質高、社會活動能力強的黨員與積極靠攏黨組織的骨干集中,組建村黨群先鋒隊,努力發展黨員,增強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使黨的社會號召力大大增強。
“黨建+村務公開”形式,是主動接受監督,及時解除群眾疑慮,將村上所有工作進行了公開透明,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增加群眾的知曉率。
“黨建+公益慈善”模式,將通過村財政資金的引導,積極撬動社會資源投入,因現在很多村都是留守老人居多,這樣便有利于籌取資金用于村內敬老事業,同時也可以救助因病致貧家庭。
“黨建+產業結構調整”模式,則成為了村里的一項重點工作。村黨委一方面大力改造基礎設施,另一方面通過黨組織引領、黨員企業家示范帶動,成功引入環境友好型企業投資經營,現在以有效的提高了全村工業產值及村民人均純收入。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黨建+”模式建設,是新常態下基層黨建工作思路的創新,也是提高基層組織戰斗力的有效途徑。這種新常態下的黨建工作,必須走穩群眾路線。基層組織應該把為發展、民生、群眾、黨員服務作為新的工作重心,使“黨建+”理念的黨員服務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鮮明主題服務于群眾。
筆者認為,正確的樹立“黨建+”理念,以全新的思路、制度及方法和推進黨建工作,將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機結合。努力探索、創新和完善“黨建+”模式,使“黨建+”更具體、更接地氣、更具溫度,這樣將更好的把“黨建+”模式進行推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