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保護部最新通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情況顯示,仍有部分工業企業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存在違法排污現象。有企業的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無組織排放嚴重。(新華網 1月7日)
過去的2017,對于京津冀的“散亂污”企業來說,可謂是賺足了“眼球”。幾番督查,幾番整改?!靶姓辛簟薄ⅰ耙剔o職”、“按日計罰”,伴隨著“重點、徹底排查、集中摸底”等多種方式“你方唱罷我登場”,治理成果算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蓳榻B,1月5日,28個督查組共檢查518家企業和單位,發現其中的18家企業單位存在涉氣環境問題。仍有部分工業企業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存在違法排污現象。一個“仍”字,是任性、是霸氣,也是一種嘲諷。如此具有“抗查性”是何以練成?“仍有企業違法排污”該誰來擔責?
其實,一直以來,環境保護與治污是縈繞地方政府監督部門的一個“心病”。而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亦是社會對新環保法的一大期待。在某種程度上講,無論是督查發現,仍有企業的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廢氣直接排放;還是工業企業未嚴格執行工業企業錯峰生產與運輸要求,仍在違法生產;抑或是部分工業企業揚塵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或防揚塵治理措施不完善,粉塵無組織排放嚴重。雖然,空氣污染無法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違規排放并非是在不得已而為之。換言之,治理過往的污染不是朝夕之功,仍有企業違法排污,這實則是對違規排放治理進一步深刻倒逼。
有疑問,必然就有出處。或許,這些個仍在排污的企業一是先前管理者留下“舊賬”,原因眾多難以“下手”;二是“舊賬”沒有及時清理或許還能帶來意外驚喜,多少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gdp,也能為地方的發展獻出一點綿薄之力?;诖?,“仍有企業違法排污”與地方管理者的導向不無關系。公眾希望看到,地方管理者對污染企業的關停雷厲風行,有清理環境舊賬決心;有確保不欠新賬恒心;有廣泛建立環保統一戰線,多部門聯動底氣;有敢于只要青山綠水,不要污染GDP管理理念;有敢于對污染企業“零容忍”態度;有懲處成本大于違規成本的制度,盡一切手段助力“藍天工程”。
發展的確是硬道理,但必須秉承綠色可持續方針。再進一步說,在前期的督查基礎上,此次督查發現的“仍有企業違法排污”,難道只有督察組才能發現?該不是對“遠水救不了近火”反襯?辦法總比問題多,仍在排污事小,讓公信力跌碎是真。徒法不足以自行。痛定思痛,對治污不能再玩“陽奉陰違”的把戲。筆者以為,不妨以此為契機,一竿子插到底,拔出蘿卜帶出泥,懲處違法者,也不放過監督不到位者,只有真正“亮劍”,或許才能“斷根”,才會使所有人明白“殺雞取卵”的悲愴。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相信,無論是監督部門還是個人,只要都動起來,實施監督無縫對接,讓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排污企業無處藏身,定能為地方環境治理、打贏環境整治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