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大河報以《修譜熱中原愿有歲月可回首》為題,報道了洛陽一家族在家譜中斷83年后的今年春節重續家譜的事情,報道被廣泛轉載,家譜一時成為網絡熱議話題。連日來,大河報記者在河南省圖書館、中華家譜館采訪發現,新修的家譜內容時代性更強,家風也呈現出貼近當下的新風尚。(2月27日 大河網)
雖然,家譜一路從封建社會走來,始終伴隨著傳統文化與封建糟粕的并存交鋒。一段時期內,也曾被視為 “四舊”,屬于封建殘余,綜觀時下全國各地家庭所修的家譜良莠不齊――記者在調查走訪中卻發現,不少地區家族在實際修譜過程中互相攀比甚至亂傍名人,使修譜變成了“擺譜”,最終修成的家譜“太離譜”。但筆者認為當今修家譜還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其理由有三:
一,修家譜是一種尋根索源。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修家譜。”中國人百善孝當先,尋根是人的天性。有道是“樹高千尺始于毫末,水流萬里源于細泉,人生萬眾出一脈,樹能葉落歸根,水知天地循環,人豈可數典忘祖乎?”一般修譜的慣例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了解家族的歷史和遷徙情況。家譜又稱族譜,是同一始祖血親延續之本也,修族譜為的是索淵源載子息繁衍之詳情。 國人通過修家譜,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維護團結,增進各個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強溝通,促進家庭間的互幫互助。
二,家譜是不可忽視的地方文獻,家譜的體例通常包括序言、范例、譜系、恩榮、家傳、藝文等。序言一般會邀請本族頗具聲望的名士或文化人撰寫,其主要內容是追溯家族歷史變遷,概述本族英烈事跡,頌揚祖德,鞭策后裔,團結族人,重振家興,光宗耀祖。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形勢的發展,人類的漂泊感越來越強,心事愈來愈浮躁,鄉愁越來越重,為了給自己心靈尋求一隅精神的寓所,翻翻族譜,查查家族的歷史,與祖先進行心靈對話,必能安神靜氣,撫慰鄉愁,抵抗人類同質化的焦躁。
三,修家譜可以頌祖德,重溫(或修補)家訓,振興家風,激勵后裔,揚家聲耀世宗門庭之宏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一般的家譜在扉頁上會開宗明義傳承本家族的家訓,在重修時,主修者會與時俱進對其進行修改或補充。這無疑是對傳統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一種傳播正能量的行動,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作者簡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