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走進傳統村落,到底期待看到什么呢?青山綠水,田園風光,青瓦白墻,黃發垂髫?亦或只是在鄉村的平淡自然中暫時忘卻城市,做一個短暫的,記不清內容的,淡淡的夢?
對于城市人來說,鄉村似乎只要淡淡的就好,可真實的鄉村并非如此簡單。
2012年,筆者到浙江省建德市轄區一個名叫“上吳方”的村莊進行田野調查,村子很小,至今也僅有幾百人。我在村中測繪老建筑的時候,偶然在一幢老房子的二層雜物堆里,發現了幾本名叫《左繡》的破舊線裝書——這是《左傳》的一個版本,上面還有舊時的批文。經常做村落調查的人都知道,若在農村發現《四書》并不稀奇,因為《四書》是舊時科舉的考試用書,很普及。然而《左傳》非常罕見,其中有太多的先秦古語,非常難讀;而且書中有很多奪嫡篡位、弒兄弒父的故事,因此常用一本刪節了所有悖逆之事的《胡傳》取而代之,用做標準的考試參考書。所以在民間,《左傳》是非常少見的。
那么,《左繡》怎么會出現在一個普通的小村莊里呢?筆者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幾年后一個偶然機會,筆者翻閱《宋元學案》,發現南宋以來,浙江中部曾有一個地方性的儒學學派,名叫金華學派。金華學派的創始人呂祖謙,在當時是聲名堪比朱熹的著名學者,他是研究《左傳》的專家,一生中寫了很多與《左傳》相關的歷史著作,教出的學生也多擅長歷史研究。宋元兩代傳承下來,后代人稱他們為“金華學派”(明初的宋濂、方孝孺都是這一學派的學者)。
原來在浙江中部的茫茫大山之中,歷史上竟隱藏著許多精研歷史文獻的高人。這些高人并不滿足于在書齋做冷冰冰的學問,他們熱衷于到村中講學,其中的一個名叫金履祥,號仁山,也是金華學派的頂尖學者,他的家鄉就在今天浙江省蘭溪市的桐山后金村,距離筆者前面提到的上吳方村,不過半小時車程。當地人說,金履祥歷史上曾在蘭溪、建德鄉村開設書院講學,周邊村落多受其澤被。例如上吳方村《玉華方氏族譜》上記載,方氏家族七世祖曾“游仁山先生之門,得理學淵源之上”。今天上吳方村的祠堂外門上,依然懸掛著“仁山仰止”匾,意在紀念歷史上所受之恩惠。事實上,方氏家族也的確有祖先,修習《左傳》,記載在家譜當中。原來這就是那本《左繡》的由來。
大山中那個不過幾百人的小村莊里,地方文人們一代代傳習著一本永遠不會在科舉考試中考到的書,也許每一代人中,能夠讀懂這本書的人不過一兩個人,但就是這樣一種“非功利”的知識,卻在中國的鄉村中綿延傳承下來。
聽起來好像天方夜譚一般。不過在宋元兩代,的確有很多精英知識分子,到農村開壇講學,希冀用自己的知識、道德和人格的力量,成就一個更好的社會。今天來看,他們中很多人的確成功了,因為不論社會如何變遷,那些知識、道德和人格的力量,都在鄉村里無聲無息地綿延下來。
我想,這才是中國鄉村的文化深度所在,也是未來的學術研究和文化旅游可以探索的地方。今天的人們走進鄉村,仿佛只是走進一場夢,其實夢里,還有另一個莊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2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