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前,全國各地很多黨員干部都要走到基層一線,聽民情、訪民生、送溫暖、送祝福。春節前走訪慰問不應是形勢需要,上級要求,不僅僅是送一壺油、拿兩袋米、遞上一個紅包、拍兩張照片、搞一個宣傳,而應是送真心、送實意、送溫暖,將黨和政府的關懷傳遞到老黨員、困難群眾中去,更應該問政、問計、問需、問難于民,讓黨的陽光溫暖群眾的心田。
領導干部節前走訪基層,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關心慰問貧困群眾,送去節日禮物,表達內心的關切和幫助;二是了解群眾生活現狀,聽取意見建議,提前作好分析研判,為確定來年工作思路打基礎,實現查漏補缺、提質增效。但個別領導干部下基層就像“旋風”,從城里出發,就開始設置“定時器”,經過路線需要多少分鐘,與群眾交談幾分鐘,發放慰問品幾分鐘等等,皆有明確的“時間表”,生怕浪費了時間,一刻也不多停留,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從好的角度想,領導干部事情多,把時間計算精確到分,珍惜節約時間初衷無可厚非。但如此走訪基層,且不談能換來群眾幾分滿意,至少會令基層走訪效果打折,淪為一次“活生生”的應付行動。盡管能留下一張張領導的“親民照片”,成為聯系服務群眾有力“證據”,本質上卻是一場徒有其表“走秀”,當前正在大力整治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
領導干部很忙一點不假!但走訪基層不能“兒戲”,更不是可有可無、隨意應付的形式。如果還是停留在送點東西、照相合影、安慰幾句客套話的陳風陋習上,也就失去了下基層的“本真”。雖“身入”了群眾,卻未“深入”群眾,到了群眾中去,卻未走到心坎里,花的還是表面功夫,干的面子工程。群眾雖得到了一點物品,但領導干部卻“空手而歸”,民聲、民意皆因“時間緊張”而被忽略,干部聽得不多、了解得不全,只言片語對改進工作方法、解決民憂疾苦毫無參考價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下基層是一項“技術活”,思想上必須不忘初心,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宗旨,伏下身子走基層、接地氣,用心感受群眾的酸甜苦辣,用情傾聽群眾的期盼,把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帶著感情和責任真正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領導干部下一次基層不容易,本應全身心投入到訪貧問苦之中,把時間交給群眾,把自己當成群眾,多與群眾交流,多聽群眾意見,多反思不足,滿載民意民生而歸,努力把百姓的疾苦化解、期待實現,作為來年的奮斗目標。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鹽亭縣司法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