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材生陳森來沈岙村當村官,村民們都覺得很新鮮,但看他一臉書生氣,不少人嘀咕,“光會念書在村里可不頂用,能把事做好嗎?”就連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潘明奎也有些沒底,分配給他的都是文字、打印等工作,“但這孩子一開始連寫材料都不會。” 因為內容不接地氣、脫離村莊實際,材料都被潘明奎退了回來。想干點“大事”的陳森沒料到會在寫材料這件“小事”上碰了壁。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基礎,大學生村官年輕、有知識、有活力、有干勁,是不可多得的支撐性人才。基礎好,潛力大固然是好,但也需要培養鍛煉,從小事做起,從“爬”到“走”再到“奔跑”依次漸進,沒有誰天生就熟悉“三農”事業,精通服務之道,能講一口流利“群眾話”,與群眾打成一片,輕車熟路融入農村這片廣闊天地。
九層之臺,始于壘土。近幾年,國家在重大科技領域、重大項目中取得“井噴”式突破,與幾十年來堅持不懈,眼光立足長遠,務實打基礎,沉心干事業,積點滴之功實現質變是分不開的。如今,我們駕駛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之船,每向前一步,都需要社會各行各業統一目標、明確方向,匯聚起強大的攻堅合力、敢于挑戰一切風險的勇氣、敢于突破一切障礙的決心,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如果小事干不好、做不實,接不上地氣,得不到實效,在偉大事業的創造中,就必然束手無策、力不從心,輕則停滯不前,重則半途而廢。
農村是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也是維護團結和諧社會大局的“穩定器”。在農村干事,切忌眼高手低、心高氣傲,以高高在上的心態“指點江山”沉不下去,盲目“瞎指揮”,就會成為水中的“浮萍”,始終聯系不上群眾,走不到群眾的心坎里去,打不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剛到農村的年經干部,知識多、見識廣,理論上有一套,但實踐不足、能力偏弱是必須克服的“短板”。從跑腿、寫材料、干打印的“服務員”做起,快速適應崗位角色,掌握工作技巧,為之后處理化解鄰里糾紛,參與村里重大事務決策,為經濟發展獻計獻策打下堅實基礎確有必要。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推動鄉村的振興關鍵在基層組織、鄉村干部。農村的基礎弱、條件差,還有一部分群眾未擺脫貧困;農業的發展慢、結構不優,科技化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民的期望高,素質相對較低,還有一些“等要靠”思想。面對這些內在的矛盾和挑戰,要求廣大基層干部沉下心來,主動融入農村、融入發展,以助農致富為目標、產業發展為路徑、鄉風提升為依托,把小事情、瑣碎事、民憂民愿處理好,干到位,不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崇高使命。
“干小事”并不降低身份,令自己“掉價”,反而更顯擔當,彰顯務實謙遜作風。干好小事是一項基本功,但愿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能掌握好,踐行到位。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涪城區統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