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紀委、監察委下發《關于規范農村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通知》,其中規定了宴請的操辦標準:婚事雙方宴請總人數控制在200人(20桌)以內,宴請每桌菜品不超過12個,其中葷菜不超過總數的一半,每桌費用控制在200元以內。此外,明確隨禮上線,參加宴請的贈送禮金或禮品價值不超過100元。具體實施細則,由村黨組織和村委會據此作出具體詳細規定。(人民網 3月23日)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講究禮尚往來,坊間百姓遇到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等,都有操辦酒宴的習俗,宴請的初衷也是為了分享快樂、表達對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感激、感恩之情,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斷攀升的宴請標準,不斷提升的送禮要求,讓宴請看起來“風光”,背后卻是宴請方與被宴請方共同的“心酸”。
農村操辦“紅白事”屬民風民俗范疇,因而,采取行政干預手段似有不妥。但事實上,近年來農村“紅白事”操辦由于競相攀比,不僅標準“逐年高”,更是“巧立名目”。在很多地方,諸如子女高考落榜辦"安慰酒"、老人去世周年辦"周年祭酒"、小孩周歲辦"成長酒"、三十歲辦"而立酒"等等,可謂尋常可見。顯然,此種明顯帶有斂財色彩的大操大辦,可說早已偏離了原本淳樸的民風民俗。而“禮金”更從一種原本用來表達禮尚往來的小小心意演變成了相互攀比的斂財工具。
從這一點來看,云南紀委、監察委和一些地方出臺針對農村地區操辦宴席加以規范和指導,確實很有必要。無規矩不成方圓。之所以一些地方大操大辦婚喪嫁娶之風屢禁不絕,是因為沒有立下明確的規矩,沒有一個明確的辦宴標準。在鄉村,人最看重的是面子,不然就會被人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婚喪嫁娶到底應該如何辦,辦多大的規模,搞得很多人十分糾結,更是不知所措。現在,有了明確的規定,立下了規矩,這樣既劃出了紅線,又使村民如何辦宴不再為難。
農村婚喪嫁娶辦宴攀比之風嚴重,已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人們沽名釣譽、謀取利益的平臺,而失去了原本的最為單純的意義。云南省紀委、監察委的《通知》,是對村民價值觀的引導,也是對長期形成的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之風的博弈。既給村民帶來了實惠,也幫助村民轉變了觀念,扭轉了長期形成的不良的固有觀念,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回歸到最初的純與真。
(作者地址:廣西賀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