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落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北京市教委對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進行了改革探索。“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從每年的春季開始一直到秋季,讓全市的學生們走出學校,放下課本,進行一周的學農教育。截至目前,北京市教委已建設包括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和北京農業學院在內的三個勞動教育基地,覆蓋城六區的107所學校。全年完成學農活動的學生人數達到近3萬人。(4月12日央視)
曾記得:華裔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對中國的學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實踐活動時,常常不知所措。他的話雖然針對的是中國大學生,然而,我們的中小學生們何嘗不是如此呢?
社會實踐是中國教育的短板。人們常常這樣的抱怨:現在孩子回到家里什么事都不會做,也不愿意做。當今中國獨生子女多,孩子太過于嬌慣,動手能力極差,在封閉式教學的校園里認識社會不可避免會出現諸多“盲點”。“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由于缺乏實踐能力,學生剛邁入社會時不是盲目自大、眼高手低,就是無所適從、一籌莫展。這與現在學校實踐教育存在的“短板”有很大的關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不僅對大多數城市學生來說只是書本感知,就是農村學生也并非全部有切身體會的。筆者記得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到農忙季節,許多學校都會放一周的“農忙假”,讓老師與學生一起到農村參加“鍛煉”。這樣,學生們就對農村生活有了更直觀深切地了解和體驗。而如今,筆者在鄉村中學任教,在教“青松挺且直”時,學生們竟分不清松樹、杉樹和柏樹等農村極為常見的樹木,硬是要筆者特地到校外攀折幾支樹枝來,他們才恍然大悟。暑假前布置“一次艱辛的勞動”作文題,大多數學生寫的是幫奶奶洗碗、摘菜或扯草的輕松事,沒發現幾個學生寫挖地、插田或割稻的艱辛活。由此看來,北京市教委所倡導的“學農教育”確實為學生們提供了社會實踐平臺,是不可多得的實踐教育,這一創舉具有標本意義。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學農教育”即是“教學做合一”理論的踐行。雖然說一周“學農教育”的時間很短,但其給學生們帶來的認識和體驗,可能是幾本書、幾十堂課都難以替代的。當然,“學農教育”的根本訴求并不在“農”,而在于借“學農教育”來幫助學生養成尊重勞動、提高學生勞動意識、責任意識和動手能力,并開闊學生視野,涵養學生性情,提升他們綜合素質。此外,“學農教育”還可以讓中學生通過體會勞動的艱辛,了解“三農”,了解國計民生,這是有益學生成長的人生體驗,對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才,實現“中國夢”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