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區一個僅有430多戶村民的貧困村,村里日常工作安排,也會制定出專門方案,以村黨支部紅頭文件形式下發給各村民小組。村支書說,本就不大的村子,原本召集村民小組長開個會,幾句話就能安排妥當的事,卻為制定、修改這個文件花費了兩天時間。(2018年4月21日 新華網)
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以來,各地搬“文山”、填“會海”取得了一定成效,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斗爭也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是,一些人仍熱衷于“文山會海”,習慣于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文山會海”在一些地方大有回潮之勢,不僅敗壞了黨風政風,使基層干部苦不堪言,還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耗費基層干部群眾抓落實、謀發展的時間和精力。
“文山會海”盛行與作風建設息息相關。其一,少數干部做工作不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而是高高在上,脫離實際,想當然決策。貫徹上級精神靠通過開會和發文件來“抓落實”,好像開完會,發完文件就完成了工作任務。其二,不正常的政績觀使一些干部對“文山會海”樂此不疲,無論什么工作,只要發了紅頭子文件,只要領導到了場,就代表領導重視。上級來檢查工作,抱一堆紅頭文件出來表明自己是做了工作的,紅頭文件儼然成了政績的代名詞;其三,規避責任,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下,一些人想的不是盡職履責、腳踏實地地工作,而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大事小事都出文件、開會,留下所謂的工作痕跡,一旦出了問題,上級來問責,便拿著紅頭文件做擋箭牌。
整治“文山會海”必須從轉變干部作風入手。黨員干部要對標先進典型人物,樹牢宗旨意識,做工作要深入基層,同群眾打成一片,親力親為,在“實”字上做文章,在“干”字上下功夫;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為名利所誘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大力推廣“互聯網+政務”應用平臺,以信息化、無紙化代替傳統的文件、會議,提高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治“文山會海”還需抓住“關鍵少數”和“關鍵節點”。發文件和開會的最終把關者往往是領導干部,只要領導干部這些“關鍵少數”能轉變觀念、改進作風,堅持少發文、發短文,少開會、開短會,并帶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落實工作任務;只要在每年歲末年初和節日節點謀劃布局的關鍵時期,加強監管,嚴控各種文件和會議,何來“文山會海”呢?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高燈鎮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