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慈孝”作為家風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黨員干部品德和政治素養的重要標準。近日,遂昌縣在干部選拔任用、基層黨員干部考評、農村基層作風巡查等過程中設下多道“慈孝關卡”。(5月6日 浙江新聞網)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自古以來,“慈孝”就被推崇為最美的道德行為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對自己老人、長輩都沒有慈孝之心的人來說,還能指望他去“人之老”么!國是“大家”,家是“小家”,唯有把家庭建設搞得家規嚴明、氣氛和諧的人,才具備從政為官的基本道德素養。因此,遂昌縣選任干部考“慈孝”,正是弘揚優秀家風,促進廉政建設的重要舉措。
在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中,黃庭堅“滌親溺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作為一代詩人、書法家,雖然身居高位(皇帝的機要文字秘書),但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相比之下,我們有的領導干部,隨著自己地位的增高,心中那份慈孝之心就漸漸淡化,不良家風隨之形成,于是對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不良影響,繼而使家風惡化、初心漸失,最終走上違規違紀之路。可見,慈孝之心,慈孝之行,對于為官從政來說,確不可小覷。
曾有一個“內涵段子”,說某農村老漢到城里當干部的兒子家,還送去了自己辛苦種出的大白菜,可兒子滿臉不悅,說大白菜不值幾個錢,太丟人。倒是兒媳婦懂道理,給丈夫說,為什么不用對待上級領導的態度來對待父親呢?后來,這位兒子在送父親上車時,親自給父親開了下車門。就這一個細節,讓這位父親感動萬分,回去一進家門就和老伴講兒子是如何“孝順”。這個段告訴我們,“慈孝”應當是一種法子內心的本能,不應該是刻意的奉承,更不應該是居心不良的應酬。
新時代干部的提拔,應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而這個“德”,很大程度上源自家風,源自慈孝。雖然古人有云“忠孝不能兩全”,但那是有前提的,主要是說當面臨家國利益和家庭問題時的抉擇而已,那當然要明白孰輕孰重。可是,這與一個人的“慈孝”之德并不矛盾。“不能兩全”的,只是“公”與“私”德抉擇,而“慈孝之心”“慈孝之舉”是滲透在平時的一種良好修為。有了這樣的修為,在事業中,在對待別人的問題時,才能將美德演繹為本能的行動。
在古代的“二十四孝”中,許多主人翁都是從政、從文且有作為者,可見,良好家風是形成良好政風的前提,而良好家風中,“慈孝”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遂昌縣在干部選拔任用、基層黨員干部考評、農村基層作風巡查等過程中設下多道“慈孝關卡”,就是要求領導干部要將“慈孝”的本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先養好自己的“德”。惟其如此,道德在工作、生活中的約束力才會增強。“慈孝”進入干部考評,能夠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催開“廉潔”建設的滿樹繁花。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