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收獲春華秋實,砥礪前行書寫輝煌篇章。過去五年國家各項事業(yè)成績斐然令世界驚嘆,其中扶貧成效同樣讓世界矚目。行百里者半九十,各級扶貧干部在“后扶貧時期”,更應穩(wěn)中求進堅持不懈,下足繡花功夫,打贏這場硬仗。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邁入新征程,跨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蓄勢待發(fā)謀取光明前景的號角已經(jīng)吹響,作為脫貧攻堅隊伍的“領頭雁”,廣大扶貧干部應樹立“三種意識”,為奪取新時代脫貧攻堅戰(zhàn)的勝利注入力量。
以去“任務化”“形式化”為先。基層干部的作風好壞,關系到群眾的直接感受、扶貧工作的成效。二十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著書談“擺脫貧困”,當時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到任3個月走遍了9個縣,后來跑遍了全區(qū)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一系列脫貧的先進理念應運而生,“弱鳥先飛”、“因地制宜”、“扶貧先扶志”,短短三十年閩東已別開生面,成為全國脫貧的模范典型。而當下一些扶貧干部,在基層調(diào)研中總是“步履匆匆”,給貧困戶送慰問金、慰問品之時,也是連軸轉(zhuǎn)連水都顧不上喝,原本民生實事最后不免變味,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淖不可自拔。期間干部應消除“完成任務”的心理,抓住慰問調(diào)研的機會給去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保質(zhì)保量的推進扶貧工作,審時度勢的形成助力扶貧的“頂尖境界”。
以抽“懶筋”授“技能”為重。“有志者,事竟成”,樹立敢闖敢干的凌云志氣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先決條件。在基層調(diào)研中不乏有貧困戶存在“等、靠、要”得懶惰思想,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態(tài),形成將貧窮視為理所當然的定性思維模式,更有甚者認為越窮越光榮。扶貧干部應多深入群眾根植于群眾,多到扶貧一線去走訪、調(diào)查,了解貧困群眾的心聲和真實需要,扶貧不只是“拍照片”、“送”東西的留痕式工作,更是干群之間“面對面”、“心貼心”誠摯的交流,架起干部聯(lián)系群眾的“連心橋”,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的斗志。扶貧重在扶志,更重在扶智。利用現(xiàn)有的扶貧政策和技術幫助貧困戶習得謀生技能,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和專家團隊,為貧困戶做就業(yè)和技能培訓,提供就業(yè)崗位,一勞永逸的解除貧困防止返貧。
以“記在心里”、“落到實處”為上。“為政之要,貴在落實”。扶貧工作不僅只是“一陣風”,在受到檢查和暗訪的時候“刮一刮”。習近平總書記五年來走遍全國14個連特困區(qū)域,給最牽掛的貧困群眾帶去慰問和關懷。“表”上得來終覺淺,扶貧干部需要走心。一線扶貧不能止步于“看在眼里”、“掛在墻上”,也不是脫貧攻堅的應有之義。將“記在心里”、“落到實處”的扶貧工作常抓不懈,堅持到底。真心的體察民情、真情的為民排憂民,把溫暖和清涼真正的送進貧困群眾的心坎里。走訪調(diào)研不僅局限于重要的時間節(jié)氣,平時也應下足功夫。所呼我有所應,真正把貧困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解決好、處理好,實現(xiàn)從“聽民意”到“解民憂”,建立干群之間的魚水情感和實現(xiàn)“心連心”的融合。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扶貧干部唯有將每件扶貧小事做到極致,樹立“三種意識”,方能“聚沙成塔”,完成在2020年徹底揮別絕對貧困的宏偉目標。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qū)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