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鄉在泄洪道上攔腰筑壩修路,有招不聽,反稱“只有經常動工才能經常有錢賺”;建魚塘資金到位,而村主任卻躲著不辦事,最后資金被收回;“這周拔草,下周硬化”,一年拔了7次草,也沒完成硬化施工……近日,《半月談》集中報道了一批“有利搶,無利躲”的油膩扶貧干部。
油膩意味停滯、遲緩、無活力、不振奮。乍看到這些事件覺得很是荒唐,但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的確存在。一些干部心態不正,導致“油膩作風”的出現,這不僅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影響了黨員干部的形象。黨員干部要拒絕“油膩作風”,堅決不做油膩干部。
表面上看,這些“有利則勤、無利則懶”的現象反映了一些扶貧干部不能正確對待群眾利益和個人利益問題。面對公共利益,打起的卻是個人利益的“小算盤”。“無利不起早”,一些干部只關心個人私利,只知道撈取好處,對于群眾的工作,只知道百般推諉和拖延,漠不關心。而這些實則是“油膩作風”的體現,是官僚主義,形式的主義的表現。就拿修橋來說,本來一次性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卻硬要一年要修個三五回。其間人力物力等資源不知會造成多大的浪費。就資金而言,可能一項基礎工作耗費不多,但反反復復多次下來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扶貧資金本該用到刀刃上,解決最急需的問題,而如此情況頻發,筆者不禁要聯想到腐敗問題,而事實上是否存在截留和貪污等問題,就得好好查一查了。
據半月談報道,今年上半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4.53萬個,處理6.15萬人。其中,本土干部占被通報總人數的96%,而外來干部只占4%。面對這樣的數據,我們不得不深思。本該是最大收益的本土人民,緣何會出現大量的腐敗和作風問題。本土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一心為民的情懷又在哪里?扶貧工作是否真的起到了“扶真貧、真扶貧”的效果?如此這樣,我們又怎打贏脫貧攻堅戰爭呢?
中央紀委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工作意見》,明確了重點整治的四個方面12類突出問題。而“在工作中空喊口號,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熱衷于作秀造勢”也是包括在內的。這種行動少落實差的“油膩作風”,已成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頑疾。
黨員干部要拒絕“油膩作風”,時刻加強作風建設,強化自律意識,要避免懶惰、庸俗、散漫等“油膩”行為出現,從嚴要求自己,主動去啃“硬骨頭”,主動擔當、主動作為,遠離“油膩作風”。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老老實實地履職盡責,抵御“油膩作風”,努力做一名扶貧好干部。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殘疾人聯合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