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污水管網到污水處理廠,從環保投入到基層黨委政府一年研究了幾次環保問題,賬一筆一筆地算,項目一個一個地核,問題一個一個地深究。督察組發現,一年半時間,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留下的13個整改項目汕頭一個都沒按時完成。一年半時間過去了,練江污染依然如故。(新華網 6月11日)
俗話說,“剃頭挑子——一頭熱”。用以比喻從督查發現問題,再到一年半時間過去了,練江污染依然如故,一點也不為過。事實上,在13個需要整改的項目中,包括建設潮陽及潮南兩個紡織印染中心、兩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以及9個污水處理廠。已然在公開的整改方案中,均有整改完成時間表。而且,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各個相關部門也進行了多次研究討論。可問題是,“一個都沒按時完成”,那是何等的尷尬?依照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而論,13個整改項目研究一年半,時間均算都應該在一個月以上,個中又說的啥?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現實“澆滅”了既定的計劃。毋庸置疑,經濟發展對環境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環境污染不僅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更是一個由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和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長期累積而成的社會問題”。而每每說到環保事件,都會讓評論者浮想聯翩。更會讓民眾想到企業、地方政府、環保監管部門三者之間的微妙關系。“盡管出發前,督察組負責同志一再叮囑。然而,到汕頭聽到的卻是,從區一級黨政領導到各局局長,有關練江污染治理情況一問三不知。”不得不說,研究的啥耐人尋味。
“遠水救不了近火”雖說不上是定式,但也每每成為現實。保護好一方山水,造福百姓,遺澤子孫,乃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責任。然近年來,環境問題不時引發公眾焦慮,當環保局長屢屢成為質疑焦點,“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請環保局長喝黑水”成為熱點新聞時,環保局長“匿名舉報”的尷尬,環保部門“看得見管不到”的無奈,再次折射出,環保問題光靠環保部門的確獨木難支。或許,督察組建議,可以在老百姓居住的臭水邊蓋幾間或者租幾間房子,市領導們帶頭住到那里,和沿河老百姓住在一起,直到水不黑不臭,是一個不錯建議,但未必能奏效,關鍵誰來監督?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確切的說,污染如同“牛皮癬”屢治屢發,或是視而不見,再次映射出地方治污的任重而道遠。所以,單靠建議或是督查所提出的整改遠遠不夠,需要把環境保護的責任與地方發展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需要從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入手;需要把環境保護與“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有機結合起來,加大懲戒力度;需要把群眾的檢舉和督察發現的問題提高處理的維度,或許13個整改項目研究一年半,至少能完場50%。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13個整改項目研究一年半沒有成效,說的啥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來能否頂真逗硬,被改項目能否“真心實意”痛改污染,別只是一句力爭“雪恥”,而讓污染“外甥打燈籠——照舅”,重復昨天故事。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