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娃4人考入清華北大, 安塞這家庭獲獎30萬。“太激動了!從沒想過會獲得這么高的獎勵!區委、區政府這么重視教育,對我們是莫大的鼓舞!”領完獎的吳治保和妻子難掩內心的激動。(華商報 07月19日)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諸多場合多次論述人才對于治國興邦的重要意義。然而人才的基礎在于培育,安塞30萬巨獎“耕讀家庭”,亮出了黨委政府培育人才的決心和勇氣,將激勵莘莘學子為實現民族復興而發奮讀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高考制度改革,打通了選育人才的通道,激勵更多家庭關注子女教育,搭上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快車道,并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高尖人才。但是在廣大農村,由于基礎教育薄弱,加之群眾思想守舊,因經濟原因或外出務工,忽視了子女的教育,造成部分學生過早失學,一部分學生初中或高中畢業就外出務工,因缺乏必要的技能,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務工作,與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極為不適應。
重獎“耕讀家庭”,鮮明的是正確的育人導向。身為農民的吳治保夫妻倆,僅靠種地、賣蘋果供5個子女讀書,其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動力平自于夫妻倆吃了沒文化的虧,因而不管生活何其艱苦,“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信念都未改變。五個孩子從父母艱難的生活和堅定培育子女成才的決心中,尋找到了學習的動力,在潛移默化中致力成才,實現了四清華一北大的夢想。安塞區通過巨獎,激勵更多家庭堅定培育子女的信心,因為實現民族復興需要更多復合型人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才培育制定了清晰的途徑,將在完善教育機制中,逐步實現普及高中教育,擴大大專以上招生和職業人才的培育。基層組織就要抓住這一機遇,調整教育布局,提升教育教學基礎設施,為農村子女教育提供條件;同時要借鑒安塞的經驗,發掘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典型家庭,宣揚其事跡,加大政策性獎勵,引導更多農村家庭,利于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扶持,擔起培育子女教育的責任,在做好基礎教育中,接受各類院校的選拔,把子女培養成復合型人才,在為黨為民的實踐中錘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奉獻在民族振興的事業上。
(作者單位:鹽亭縣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