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中部某省一個鄉鎮近日舉辦了一次“脫貧攻堅資料大比武”,活動要求各村第一書記協同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準備2014年以來的所有脫貧攻堅資料,到鎮里進行比賽……專家指出,“痕跡主義”在基層流行,已成為形式主義的新變種,當引起高度重視。(8月1日,光明日報)
當前,以“痕”論政績、假痕、虛痕現象在基層工作中屢見不鮮,主要有三種表現。一是照搬照抄。一些基層的文件材料、領導講話、宣傳標語大量雷同,抄襲成風。二是投機取巧。調查發現,某地基層人員為應付上級“發送位置”的要求,利用軟件“功能漏洞”把位置調整到村。三是鋪張浪費。在基層,材料冗雜現象普遍存在,如一個貧困戶一份檔案頁數就24頁,搞一次“衛生清掃”也需要9份檔案,圖文并茂的材料后是紙張和墨水的嚴重浪費。
基層干部真的都樂于搞“痕跡主義”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如果不是迫于無奈,誰都想踏踏實實在崗位上干出點成績,而不是將大把精力用在編寫材料上。可是由于地方上的要求,有的基層干部早上一上班,就要挨個在政務APP上“打卡”,在N個微信工作群里簽到,每天上報各種材料……很多時候,不少基層干部厭煩形式主義,但在實際工作卻不得不搞“痕跡主義”。
工作干沒干,材料需完善;干得好不好,材料不可少。上級的檢查督促,查看痕跡材料是必備程序。很大程度上,有相應的材料支撐,則說明做了相應事情,若連支撐材料也沒有,只憑“口報鯉魚三百斤”,自然不能讓查檢組信服。由此一來,痕跡材料成為必備,讓痕跡材料為政績說話,成為基層干部干事的憑證。
要杜絕這種新形式主義,關鍵在于檢查方式講科學、重實效。首先,檢查要多些暗訪,少一些事先“詳細通知”;其次,檢查少看材料,多實地考察;再次,在考核標準上除了必要的工作檔案,不要求事事留痕、處處留痕,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多向實績傾斜。建立起一套科學全面的檢查方式和考評辦法,才能讓“痕跡管理”回歸正常,也才能激發起干實事的勁頭。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編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