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鄉下老家的村兩委利用冬閑時節,組織廣大村民舉辦了一期農技培訓。與往年不同的是,這期培訓的內容是由村民自己“選定”的,講課的專家也是本縣知名的農技人員。由于培訓站在“農民視角”上,因而村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十分高漲,效果也很明顯。筆者以為,農技培訓就應有“農民視角”,如此才能做到“對癥培訓”。
近年來,各地每年都要組織農民朋友開展一些農技知識培訓。應該說,通過各類農技培訓,許多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長,并通過科技的力量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
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不少農技培訓脫離農民的實際,沒有站在“農民視角”上,培訓的內容往往與村民所需大相徑庭。有的明明該村不適合養殖業,而培訓的內容就是如何發展養殖業;有的村適合種植高山旱糧作物,而培訓卻大講特講水稻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更有甚者,有的為了制造聲勢、完成任務,竟然拉拉橫幅、擺擺展板、放放視頻等,應付了事。由于培訓內容與廣大村民的“期望值”相差甚遠,因而每次培訓不是村民人數寥寥無幾,就是很多村民半途退場,使得培訓現場變得冷冷清清,令組織方十分尷尬。
其實,農民朋友是很現實的,他們最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農技知識培訓,而不是與其毫不相干的“作秀式”、“任務式”的培訓。因此,農技培訓就應有“農民視角”。首先,在組織培訓之前,組織方應該深入鄉村,走進村民,了解村民所需,做到按“需”制定培訓內容,按“需”選好培訓專家,做到“對癥”培訓。如此,村民才會有興趣,培訓才能有效果。其次,在培訓的過程中,講課的專家也要有“農民視角”。專家授課時要多用農民的“語言”,讓農民朋友一聽就懂,一學即會。如此,農民朋友才能通過培訓真正學會一些農技知識,并能把所學農技知識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真正發揮科技的力量,實現家庭經濟增收,最終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來。
總之,一句話,“農技培訓”應有“農民視角”。
作者單位:浙江省開化縣教師進修學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