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共產黨員網發布的劉文曉老師的《與其“能者多勞”不如“人盡其能”》一文,道出了生活、工作中那種貌似合理的“能者多勞”現象之諸多弊端。這不禁使人想起社會學中的“洗碗效應”:經常洗碗的人常會失手將碗打破,自責之余,周圍的人可能還嚴厲指責:“怎么這么不小心,洗碗都洗不好,還能干好什么活呢?”那些勤快的人因為小小的閃失把碗摔碎,受埋怨、受責備,而那些懶惰的人不洗碗,自然摔不碎碗,也就不會被罵。久而久之,洗碗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這個“洗碗效應”,延伸出來,其實就是“能者多勞”,且“多勞多錯”。這讓人想起多年前單位的一位老同志來。他業余愛好練習書法,寫得一手好字,所以單位大到標語口號,小到幾張獎狀,都“安排”給他,他也都認真完成,且從來不談報酬。就那么一回,在寫獎狀時將受獎者的名字寫錯了一個字,領導就來了一番責怪,什么“不負責任”,“工作漂浮”等等的“帽子”就被扣上了。其實他寫過那么多的文字,就錯了這一回,并且都是“底稿”太潦草才導致寫錯了偏旁。須知,那些一直沒干這份“義務”者,可就沒有這被“責怪”的機會。
記得《人民日報》“今日談”曾刊載過一篇題為《用“快牛”也要催“慢牛”》的文章,其中指出,作為領導者,既要善于保持“快牛”的積極性又要善于激發“慢牛”的主動性。這就要求,作為用人單位,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領導干部要放得下架子,不要只把眼光盯著那些有特殊專長的人,而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發現、去培養。如果一個單位里這樣的“能人”多了,大家干起事業也笑聲不斷,效果更佳。反之,如果就讓那些“能者”去干,其他的“慢牛”就悉聽尊便,那整個單位、部門就不會有好的發展。
倘若領導干部總是持“能者”就該“多勞”的觀點,那么在人才使用中就會給那些默默無聞的、工作能力強的“安排”許多份外工作,還得好好干。干好了沒人感謝你,干差了還說你沒出力,甚至被“問責”。這樣下來,在一個單位里,有些人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而有的人卻無所事事,用鄉下人的話說,“皮都耍丟了”。其實,這樣的現象存在于不少的地方部門,對整體工作并沒有多大的幫助,是謂“能者多勞”癥。這種“病癥”的根本原因,就是一部分同志自己缺乏進取意識而又依賴心太強。
其實,對每一位黨員干部來說,一切的工作都不完全屬于自己,就連自己都是屬于組織的。只有大家攜起手來,共同進步,才會有生機勃勃的新局面。領導干部們,除了自身要不斷進取之外,更應當盡力去發現、去培養那些有資質的“慢牛”。就算是條真正的“慢牛”,在不斷的打磨中,也會向“快牛”靠近。如果只把眼光盯在那特殊的個別人身上,弄得其疲憊不堪,還容易在工作中“摔”碎了“碗”,出現“洗碗的人就越來越少”的被動局面。
當然,對于個人來講,“能者多勞”確實是值得提倡的。我們身邊的優秀同志,以及那些時代楷模,他們“多”出的勞動無法衡量。但作為用人單位或部門,安排工作時一定要謹防“洗碗效應”,只能鼓勵“能者多勞”,不可變為要求、甚至強制。常洗碗者摔壞碗滿心自責還要受人“責備”,少洗碗、不洗碗者反而心安理得,也不被“責備”,這“洗碗效應”中折射出的用人之道,太值得人才使用者三思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