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鄉村振興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

[ 作者:秩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7-27 錄入:易永喆 ]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三農”工作重心由此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文化是根基,沒有文化振興,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因此迫切需要通過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來厚植鄉村文化根基,提升鄉風文明和發展活力。

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起來的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國的獨特優勢和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鄉村振興的社會文化根基和崇德向善鄉風的源頭活水。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伴隨村莊撤并、舊村改造、農民進城潮,原有的村落社會共同體開始瓦解或呈現衰弱凋敝狀態。由于社會聯結機制解體或社會中間組織缺失,出現了個體孤獨、人際疏離、互動無序、社會失范等“原子化”危機。

傳統村落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蘊藏著仁者愛人、以人為本、以和為貴、講信修睦、儉約自守、知行合一等價值恒久的精華,幾千年來一直是村落共同體的文化共識,維系著村落的人倫秩序,浸潤在村落的空間布局、日常生活、家譜家訓、節慶禮俗、村規民約中。傳統村落文化中的家族親情、尊老愛幼、社稷家國等,是社會急劇轉型期人心渙散的拯濟良方、增進社會團結的“凝結劑”,是社會秩序整合的“軟實力”,有利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鄉村振興筑牢文化認同根基。

把脈農民文化訴求的內在期待

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鄉風文明,也要依靠農民。隨著農民生活質量日益提升,對文化場所、文化設施、文化活動有更高要求,對鄉村治理、人際交往、社會安全等也有更多期待。這就要精準把脈農民內生文化訴求,不是想當然地“我想給你什么”,而是深入調研農民“想要什么”,再思考“能給什么”。要探索傳統文化如何傳承才能喚起心底漣漪,才能激活生命力。

把脈農民文化訴求,要以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使農民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體驗價值與文化樂趣,充分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只有強化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準需求、有效供給,才能獲得共鳴、增進認同,精準彌補文化短板。同時,要喚醒農民的角色意識、自主意識、文化自覺,讓農民認識到鄉村振興是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建設美好家園的必由之路,增進鄉村振興的認同度、歸屬感、責任感。這樣,農民才能減少各種內外阻抗,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積極創造,讓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有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和群眾基礎。

加強傳統歷史文化村落的活態保護

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就要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傳統村落是一個靠血緣、地緣、業緣維系的熟人社會,是“中國鄉土社會的單位”,在城市化一路高歌猛進中,依然是許多農民聚族而居之所。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定義了“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的主要特征有:建村年代久遠,文化積淀深厚;村落格局肌理保存較完整,歷史傳統建筑較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良好,有較高保護價值,有村落活態傳承的開發保護基礎條件。傳統村落中,徽派白墻黛瓦的建筑群落、晉派秦磚漢瓦的農家宅院、陜派依坡而建的傳統窯洞,都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傳統村落里的民宅、宗祠、戲臺、園林、寺廟、古塔、碑石,都是傳統文化的留存印記、存在載體、生存空間。要以搶救保護鄉村歷史文化遺存、原真保留文化遺產的環境空間、延續淳樸民俗、復制生活場景、傳承優秀家風家訓等方式,延續載述歷史,傳承鄉村文化的根脈,使其能活在當下、存續發展,先“活下來”,再努力“活得更好”,讓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厚重底色。

傳統村落活態保護,要甄別村落類型,不搞統一模式。傳統村落星羅棋布,類型繁多,要全面審視、權衡甄別村落類型。傳統村落可細分為三大類型:一類是古建筑多、保存較完好的古村落;一類是在選址格局上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精髓的歷史文化型村落;還有一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傳統村落。在傳承保護中,還需要綜合考慮各個村落的人口和區位、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村落空間格局和古建筑保存現狀、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文化傳統和歷史積淀、民風民俗等現實基礎,以及未來發展的定位,因地制宜,因勢而動,順勢而為。

促進優秀傳統村落文化的活化發展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農耕文化土壤中,村落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文化。但是,較長一個時期,農村社會受到來自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合力沖擊,在某種程度上,農民原有的身份認同、價值判斷、道德倫常、關系網絡等都面臨著重構。伴隨著大量傳統歷史文化村落的消失,村落文化失去村落共同體的承載,讓人們處于一種“無根”狀態,只能在光怪陸離、支離破碎下尋找悠遠的文化記憶,體驗傳統村落文化留下的昔日溫情。但這種狀況需要改變,基層政府和民間組織要在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上有所作為。

活化發展是傳統村落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最好的打開方式。這就要求重視鄉村農耕文化的修復、傳承與保護,讓傳統村落文化在現代文明體系中得以復興和重建。“活化”代表著喚醒和激發。保護傳承、發展創新,就是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不斷賦予時代內涵,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時代精神,豐富文化表現形式,煥發精氣神,提升文化自信,增強傳統村落文化凝聚人心、涵養情感的作用。活化發展就是讓傳統文化真實地活在村民生活世界里,讓傳統村落文化在流傳中傳承、在展示中保護、在開發中發展、在活動中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使之轉變為有特定活性的新文化形式。根據村落歷史文化資源稟賦,開展傳統經典誦讀、祠堂祭祖、清明踏青、敬老孝道文化活動;改造古街巷為鄉村博物館,開發漢服和唐裝展覽、養生保健、民俗娛樂、休閑農莊、鄉村民宿、創意農業等經濟文化并重的個性化產業。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受眾,推進分眾化設計,增強親和力和實效性,讓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

“活化發展”不是簡單的“回歸”和“復舊”,而是根據新時代新需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喚醒傳統之魅,又賦予現代之魂,增強傳統文化因子在當下的反應活力,使其變得靈動活潑,更有朝氣,更有能量、更有吸引力和影響力。通過活化發展傳承保護傳統文化資源、創新村落文化,喚醒農民的文化自覺,重建村落文化精神,能增進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增強農村對資源、人才的吸引力,留住鄉愁,從而讓中華文化獲得田野沃土滋養而枝繁葉茂,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厚重底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2021年7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丁香五月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一级特大黄 | 中天堂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一区二区人妖: |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 性欲福利视频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