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作為寶貴資源,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座城市的發展活力。
鄉村要振興,人才必先行,其重要性自無須多言。關鍵在于怎么讓他們回得來、留得住,既能實現人生價值,又能有錢賺、有奔頭、還體面。
浙江杭州下轄的眾縣(市、區)中,無論比經濟體量,還是論區位條件,建德市都難有優勢可言。但最近幾年,當地鄉村創客成群,光注冊創業的返鄉青年就有1791人,較為成熟的農創客則超過200人,絕對數和增幅都位居杭州前列。
城市化進程免不了“虹吸效應”。建德毗鄰大都市,按理說,這種效應更顯著。可該地扭轉乾坤,利用交通改善帶來的便利,以及鄉村的美好環境與廣闊空間,吸引年輕人跳回農門。
人才回歸背后,黨委政府該如何創設平臺,提供哪些服務?帶著濃厚興致,記者專門前往建德采訪。
頂層:政策集成共發力
進入五月后,由建德市委組織部牽頭抓總,農業農村、人社、科技、商務等各條線相互協同,以及相關鎮街都忙開了,大家集中圍繞的一大重心就是6月6日的“農創日”。官方十分重視,創客們也將其視之為自家大事。采訪座談間隙,他們當場開起小會,商討伴手禮事宜,以為節日添彩。
在建德,“農創客”很具含金量,不僅成了地方“金名片”,也讓青年們頗以為榮。據了解,今年是該市舉辦“農創日”的第三屆。此外,建德還將承辦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浙江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全球農創客大賽。市里還提出“打造全國農創客標桿地”,如此一來,大伙兒自然更加鉚足勁,篤定不能掉份兒。
幾年來,圍繞農創客的服務與發展議題,全市上下漸漸如膠似漆。為了把各方力量統起來,去年,建德還專門量身定制,出臺農創客創業創新扶持政策,將各個局辦的政策進行打包:有用地支持的,有金融保險的,有電商銷售的,也有技術服務、科研攻關的,等等。
“各個條線都對人才有扶持政策,過去雖也協同,但仍相對分散,創客了解獲取起來,往往容易顧此失彼。統起來后,既減少了重復交叉,又能更加精準落地,也更加個性化。”建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佳說。
以科技線為例,建德市科技局除普惠性政策獎補外,去年首次推出農創客科研項目。該局農業與社會發展科科長辜根華介紹,相比之下,這些項目弱化了科研攻關,轉而強化應用示范。他明顯感覺到,近些年,新生代逐漸崛起后,加速了新技術和新模式落地,讓農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記者看到,6個項目投資額雖都不高,但聚焦的領域很細分,也很接地氣。比如,油茶林下如何仿野生種植中藥材玉竹,白肉枇杷怎樣設施化栽培,西紅花的球莖如何快速繁育和正確干燥。“這些項目完成后,能夠快速落地見效,帶動周邊農戶致富的效果也會很顯著。”辜根華信心滿滿。
力量統起來后,建德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形成四梁八柱。今年,該市提出“五大行動”,包括建籍賢才回歸行動、全球智薈借力行動、科創平臺筑巢行動、青年才俊星空行動和“陽光雨露”優服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共同富裕大場景下,建德還推出“鏈組黨建”,即以黨建為紐帶,將產業上下游的農創客等主體有機串聯,并通過組團把市鎮村、機關部門、科研院校等資源進行整合。在航頭鎮,當地就組建了“共富山川”黨建聯盟。航川村創客應李一種植水果玉米,對此深有感觸:“有了這一平臺,不僅自身發展好,也便于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富裕。
落地:拎包入駐服務全
結束了草莓季后,趁著空檔期,西瓜苗開始登場。照看地頭之余,吳芳祥將更多精力投入數字化改造,一方面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提升產品品質。創業初期,不少人資金往往捉襟見肘,稍有積蓄后方敢再投,吳芳祥卻輕裝上陣,緣于這里獨特的經營模式。
吳芳祥創業所在的西鄉草莓園位于大同鎮勞村。他只需“拎包入駐”,無須從土地流轉、大棚搭建、補助申請等從頭做起,每年以2000元每畝的價格從村里租來大棚,著實減了不少資金壓力。
2021年,村里動員170余戶村民將200多畝土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統一流轉,搭建好標準大棚后,再統一對外出租。未及完工,招商已滿,不少像吳芳祥這樣的青年回了鄉。
前期搭大棚的錢從何而來?建德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諸葛翀告訴記者,過去,上級資金撥給大戶用于大棚等設施建設,后續其實很難統一管理,對村集體增收效果也有限。現在,整合項目資金交給村集體,所建大棚成了固定資產,每年有穩定的經營性收入。村民和大戶也能直接開種,更解決了本地種植規模偏小、布局偏散、標準化程度偏低等問題。
草莓是建德最富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自去年該市首創草莓“標準地”以來,受到了廣泛歡迎。像西鄉草莓園這樣的基地面積已有1700余畝,去年為村集體創收約250萬元。今年,建德計劃再建3760畝,待模式完全成熟后,逐步擴展至其他特色產業。
在諸葛翀看來,大學生農創客往往啟動資金有限,更無法對每個環節都了如指掌,這種方式便是最佳落地路徑:既無須憂心流轉土地,各種配套也很齊全,有技術指導服務,也有各種社會化服務,還因為集聚化,對后續銷售和產業延伸也大有裨益。
“從本質而言,草莓‘標準地’就是一種產業平臺類型。當然,農創客投身鄉村不只是種種養養,拿手好戲更在于后端的加工和營銷。”建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邱劍娟介紹,近幾年,建德打造了一大批創業集聚平臺。如杭州市大學生創業園、電商產業園、文創產業園、小微創業園等,尤為適合農創客,基本可滿足生產、加工、營銷等全鏈條發展。
此外,針對大學生農創客,建德每年有培訓班;針對資金需求,當地設有“鄉土人才銀行”,提供“返鄉創業貸”產品,可申請50萬-100萬元貸款;針對社會化服務信息,建德正打造數字農業中心,農戶足不出戶就能獲得技術、種苗、土壤、肥料等服務。總之,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土壤:共情之下有共贏
記者在建德采訪發現,回歸鄉村的創客中,尤其是從事種養業的,很多都是“農二代”出身。分工上,經驗豐富的老一輩仍扎根土地,主要負責地頭管理、組織生產;下一輩則創意無極限,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拓展營銷新渠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90后”創客王運返鄉前,已是一名鐵路列車長,看到父親年紀漸長,毅然回家接下衣缽。原有方式太傳統,人工成本高,很難賺到錢,王運開始轉型,一手在標準化生產上下功夫,另一手則引進數字農業和全程機械化。如今,其規模達2300多畝,有了品牌效應后,一斤大米可賣到十塊八塊。
不光自己富,王運還帶動周邊百余農戶一同富,以及村集體增收。現在,她還是建德市農創客發展聯合會的會長,召喚和服務像她這樣的年輕人回鄉當創客。這個協會去年成立,目的就是破解創客各自為戰,使之形成合力、多方交流。
“這個平臺很重要。青年創客在農村,最怕孤寂,空有很多想法,卻無人分享。聯合會如同一個家,可以互訴衷腸,可以交流經驗,更可以合作共贏。”桃啊淘家庭農場主夏月,同樣是“農二代”,也是聯合會的秘書長,她感觸道。記者采訪當天,建德市農業農村局正召集農創客們磋商,將辟出專門空間,用于聯合會日常運營。
相對而言,作為傳統農業大鎮的大同在農創客培育上捷足先登,已衍生出多重效應。5年來,這里的稻香小鎮,農創客團隊從4家12人增長至115家463人,銷售額從300萬元增長至1.8億元,成為聯農帶動的一支“生力軍”。
以郎學淵為例,接過父親擔子短短兩年,采取疊盤暗出苗技術,年提供育種社會化服務面積就有1.5萬畝,營銷則與另一名創客徐玉龍合作,事業發展如日中天。還有葉元挺“奇思妙想”,組織農民種桑葉,再搭配蠶寶寶,專門賣給城里學生當寵物,小小團隊年銷售額達七八百萬元,所帶動的桑農一個春季就有三五萬元收入。
現在,大同鎮更進一步,計劃讓創客們組建股份化公司,今后專門負責運營創業園,既能讓服務更精準,又能讓經營可持續。這樣的理念,不僅在大同得以萌發,其他不少鎮街也在考量,或委托第三方,或成立隊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形成專業化運營,為孵化創客提供各種公共服務。
在邱劍娟看來,小鎮、聯合會,又或者產業園,目的都是構建“創客之家”,但要真正實現人合、心合與力合,光有載體還不夠,必須得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搭好政策與創客之間的橋梁,另一方面也為創客間合作提供平臺,讓共情之下更有共贏,共同使農創土壤更肥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22年6月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