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在昨天(1月24日)開幕的陜西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省長婁勤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6年要圍繞“互聯網+”發展新型業態,推動互聯網與制造、能源、農業、商貿、物流、金融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精準農業和農村電商,設立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打造新的增長點,使轉型升級跟上時代步伐,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陜西頭條》特邀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張鴻教授,為您從農村電商以及農村扶貧的角度,來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加快陜西農村電商建設助推縣域經濟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全黨全社會要繼續共同努力,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截止目前全國仍有7017萬貧困人口,且貧困人口分布總體呈現偏遠山區,中西部地區為主的狀況。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履行領導職責,創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準發力,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能動作用,扎扎實實做好新形勢下扶貧開發工作,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工作的已有基礎和突破嘗試
“十二五”以來,實施了一系列幫扶政策,在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環境、創造致富新門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村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930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460萬人,年均減少117.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3.6%下降到17.7%,但仍然面對著下一個五年460萬人口脫貧的艱巨任務。“十三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2014年總共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陜西占了50個,近乎十分之一。陜西貧困人口呈現地域性分布,且非常明顯地表現在地理環境的制約上。尤其是陜南地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利,生存條件艱苦。政府可以幫助其改善居住環境,但是難以改變生活環境;政府可以派專家、請教授普及農業新技術,但是無法為其解決由于交通、生產等綜合因素造成的大量滯銷的農產品。無法提供更適合他們脫離貧窮的道路,就使得扶貧工作進入了攻堅階段。近年來針對“電商扶貧”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文件,支持網絡運營商加快通村網絡建設,加強建設各級電商協會,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積極開展電商培訓,開展電子商務示范點建設,落實各級領導干部發展電子商務的工作責任,動員、支持和鼓勵大學生村官、農村返鄉青年、未就業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農產品販運商、產業大戶積極開辦網店,督促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利用網店為群眾提供相關服務,形成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良好發展態勢。涌現了一批“新農人”網商,如土豆姐姐、柿餅哥、沙蓋妹等。通過典型示范,封閉落后觀念得到轉變,電子商務開始深入人心,有效調動了大眾參與電商創業積極性。在縣域層面,也陸續出現了“武功模式”、“山陽模式”等有益嘗試和突破。
山陽模式。山陽地處秦嶺南麓,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出產的核桃、香菇、木耳等大批特色優質農產品難以轉化為群眾收入。而電子商務作為新興業態,對促進山陽經濟轉型升級有著巨大的幫助,以“互聯網+旅游+農業”為核心主導,自建平臺“逛集網”,發展以漫川古鎮、天竺山為代表的旅游電子商務,以核桃、香菇、木耳為代表的農業電子商務,形成了“自建平臺+政府+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的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目前,山陽縣已經建成集農產品展示、農產品質量檢測、線上線下運營、物流、售后服務為一體的縣級運營中心;建成天竺山、漫川古鎮等3個景區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十里鎮、高壩鎮、楊地鎮等18個鎮辦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站,下河村、合河鄉等25個村級服務站已開業運營;建成“臻秦嶺”秦嶺八大件系列產品的分揀品控包裝中心,完成“逛集物流App”,“逛集生鮮App”上線運行。“逛集網”平臺已累計完成交易額1.13億元,其中農產品銷售突破4600萬元,農特產品上線137類635種,其中山陽本地285種,秦嶺沿線350種,注冊用戶突破16萬人。截至2015年11月,山陽縣電子商務交易額9.1億元,同比增長26%;網絡零售額10530萬元以上,同比增長63%;網絡零售購買額3.7億元,同比增長58%;全縣接收包裹數量約310萬件,同比增長67%;寄出包裹約58萬件,同比增長58%。山陽縣也被省商務廳列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逛集網公司則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
二、充分認識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全省農業產業化的快速推進,許多具有陜西特色的農產品局限在省域內,無法進入大市場、實現大流通,致使生產與銷售脫節,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建設陜西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推動農產品外銷,促進物流、金融等現代化服務業加快發展,帶動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農村電子商務,是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和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縣、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從而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不僅能讓廣大農民真正享受電商帶來的巨大便利、福利和紅利,更對農業優化升級、農民脫貧致富、農村同步小康具有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群眾生活的需要。現在,農村群眾兜里比以前有錢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多元化,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將大幅改善農村商貿流通環境,暢通商品下鄉渠道,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買難買貴”問題,進一步催化農村消費市場,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產業發展的需要。陜西的物產資源豐富,有地膜玉米、核桃、蘋果、櫻桃、鮮桃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由于傳統商貿模式的局限性,這些天然無公害、質優價廉的農特產品存在著突出的“難賣賤賣”的問題。通過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可以打開特色農產品“進城”通道,打開銷路,加快產業發展。有利于經濟結構調整。三是解決就業的需要。電子商務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生產、包裝、印刷、倉儲、物流配送等領域可以增加就業,為城鄉貧困群眾開辟就業增收新渠道。有利于保障改善民生。四是創業創新的需要。電子商務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領域,創業成本低,入門門檻不高,為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貧困群眾提供了新的創業平臺,通過創業增加收入,讓更多的人富起來。有利于增強創業創新能力。五是精準扶貧的需要。電子商務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消費群體,發展運用好這一新興業態,可以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把村里的農特產品外銷出去,占領更廣闊的市場,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亦有利于改變農村發展面貌。
三、陜西實施電商精準扶貧的建議措施
陜西省電商扶貧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發展電子商務,讓互聯網為陜西省的精準扶貧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恰逢其時。山陽等地有關電商扶貧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創造了可以復制的經驗。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交通物流和信息網絡條件方面,陜西省諸多地區尤其是秦嶺一脈縣域與山陽有著相似之處,甚至各方面均要優于山陽。借鑒山陽電商扶貧經驗,對推動陜西省精準扶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規劃制定。在摸清陜西省產業發展狀況、電商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充分借鑒電商扶貧發展較為成熟地區的經驗,科學制定全省電商扶貧實施規劃。規劃內容要涵蓋特色產業、平臺建設、信息網絡、物流快遞、道路建設、金融支持、人才培訓等多個方面,與陜西省發展實際緊密結合。
(二)產品建設。優質的生態環境和土壤氣候條件,使陜西省農特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建議對陜西省農特產品資源全面開展摸底調查,按照其市場需求分類梳理,統籌納入電商銷售體系。如水果類的大棗、蘋果、獼猴桃等,山貨類的茶葉、木耳、香菇等,干果類的核桃、板栗、柿餅等,蔬菜類的魔芋、香椿、山野菜等,中藥材類的西洋參、天麻、五味子等,傳統食品類的油潑辣子、豆豉、辣椒醬等,手工業類的剪紙、傳統布藝等都可以納入電商銷售資源中去。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網貨質量及包裝標準,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網銷農特產品。
(三)渠道建設。除與國內大型電商企業開展廣泛合作以外,通過政府給予一定補助,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扶持逛集網等本地農特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積極鼓勵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參與平臺建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信息網絡、物流配送、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來自田間地頭的貧困農戶的農特產品在最短時間內進入市場,抵達消費人群。
(四)人才建設。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對產業大戶、龍頭企業、網店店主和扶貧對象等開展針對性培訓,培養一批網銷人才。同時充分挖掘在外大學生、成功人士等資源,以期從長期克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的制約。
(五)考評及保障。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健全精準評估、正向激勵、懲戒約束三項機制,制定相應的獎勵和懲處措施。保障方面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責任落實、夯實基層基礎、強化人才保障、轉變工作作風五個方面,特別提出強化縣級主體責任。
作者簡介:張鴻,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國內電子商務領域知名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部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