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冬季,干部隊伍就普遍進入“冬歇期”,工程冬休、項目冬眠、干部冬閑,從而導致項目推進緩慢,許多突出矛盾被積壓到來年春天。為此,山西省從2015年12月中旬至2016年4月底,開展以“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為主題的“冬季行動”,倒逼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破除“冬歇期”陋習。(新華社太原1月24日電)
名利、權利這兩個詞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常常被人們津津樂道,名在利前、權在利前,而坐上了官,名權雙收,利也就隨之而來。官原本設置的意義,我想是本著更好的管理政府事務,提拔有能力的人更好的為政府服務,在近代中國共產黨提出官乃人民的公仆,是為了更好地為民服務。
然而,作為公職人員,每天上班有正常的作息時間,一周上班五天,休息兩天,這已經成為習慣,無論春夏秋冬都不例外。然而在某些地方,一到冬天,天氣寒冷,干部做事的熱情也直線“降溫”,像青蛙一樣進入了“冬眠”狀態,喜歡喝大酒、睡大覺,有時上班還找不到人。明眼人一看,都能知道,這種“貓冬”干部是深受官本位思想之害。
一方面干部“貓冬”折射出少數干部大局意識和危機意識不強,應對危機辦法不多、謀劃不遠,對待民生問題缺乏熱情和責任心等問題。這些都是加深干群關系的導火線,對黨和國家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機關工作人員一旦受到“官本位”思想的侵襲,從政道德滑坡,搞官僚主義、做表面文章,服務意識不強,法制淡薄等。甚至有的認為自己是船到碼頭車到站,工作干好干壞一個樣,從而工作懈怠,不思進取。這些趨利避害本性、社會惰化效應等因素往往是導致作風問題的重要心理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機關工作人員大都是行政事業編制人員,工作上做多做少一個樣,工資上干好干壞一個樣,認為“做與不做一個數,好與不好一個樣”,甚至是做多了還會惹來麻煩、引來是非、招來矛盾,從而產生了對工作上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溜就溜,不負責任的思想。
客觀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嚴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旦失去監督,不良作風就會出現,直至產生腐敗。目前工作作風的各種監督制度不可謂不多,關鍵問題還是制度落實不到位,監督管理不到位。當前,在有的地方和部門還不能做到“紀律面前人人平等”,作風出現苗頭性問題寬容包庇的多,常常以談話提醒了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作風頑癥的滋生和蔓延。
整治干部“貓冬”,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具體的整治標準應該以“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懶增效率,以治散正風氣,以治軟立規矩”。堅持從教育、監督、制度、問責入手,對“庸、懶、散、軟、浮、躁、怨、疲”行為絕不姑息遷就,真正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機關作風的不斷好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