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2428.7億斤,比2014年增加288.2億斤,實現了全國糧食“十二連增”。與此同時,2015年中國糧食進口也在持續增加。于是出現國內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情況。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從實際工作來看,糧食情況變數大、變化快,“去庫存”處理也相對容易。所謂糧食“去庫存”,是在一定條件下部分糧食品種的調整,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以便更好地解決糧食安全這一中國永恒的課題。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的有關論述,對我國糧食安全又提出了新課題和新要求。糧食進口與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糧食安全、糧價下跌與糧食安全等,是新形勢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必須面對的新三題。
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近些年來由于價格信號的引導,我國糧食進口不斷激增。2015年糧食進口再創歷史新高,進口不斷激增容易導致兩個消極后果:一是庫存積壓嚴重,二是沖擊了國內糧食市場,使國內糧價大跌。為何會出現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非正常情況?為何產量大增還大量進口糧食?首先是因為近年來國際糧價持續走低,對我國糧價產生了沖擊,許多消費者愿意選擇價格較低的進口糧食,而不愿購買價格較高的國內糧食。其次,國家對農業投入相對有限,農業生產成本的增高使我國糧食缺乏國際競爭力。再次,糧食供求結構矛盾突出,如大豆的缺口大,只能通過進口來滿足。
過量的糧食進口勢必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由糧食安全進而危及國家戰略安全。日韓等國小而富,單靠進口也可解決糧食問題,但他們卻以高價格等多種政策致富糧農,立足于自己解決,可見他們也有防范意識。我們國家這么大,更須立足于自己。“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創新糧食生產方式、改善糧食供求結構、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抵御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另一方面正確把握糧食進口數量、規模和頻率,協調好“糧食進口”與“糧食庫存”的關系,避免盲目大量進口糧食人為造成大量庫存,立足國內、適當進口,以長遠眼光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食品安全不但關系到人民群眾健康乃至生命,關系到國家、政府的管理形象,也關系到糧食安全本身。從大糧食觀的意義上可說,沒有食品安全就算不上真正的糧食安全。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及中央一號文件最近對食品安全的論述,都特別強調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因此,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各級黨委、政府要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即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齊頭并進
自2015年入秋以來,我國小麥、玉米、水稻等主糧作物價格普遍下降15%—20%,最高跌幅達30%,出現了“糧食豐收,糧價大跌,農民收入直線下降”的反常情況?!肮荣v傷農”,低收入農民雪上加霜,很多糧農為此憂心如焚。糧食雖不值錢,但用于糧食種植的種子、農藥、化肥及灌溉等成本卻仍在增加。種糧得不償失,肯定會使一些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極有可能導致棄置耕地加劇、良田拋荒及糧田流轉改作他用等后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曾在1985—1988年和2000—2003年兩度出現過糧食產量的四年徘徊,2003年的糧產甚至倒退了十余年。總結教訓,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種糧收入低,農民無積極性,糧田拋荒或改作他用。因此,多年未曾出現的類似2015年國內糧價的失衡情況,很難說不會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又一新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齊頭并進”。為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安定糧農的生產情緒而不致影響到2016年的糧食安全。
面對糧食安全新的課題和考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提出糧食“去庫存”的同時,特別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要保稻谷、小麥等口糧,保耕地、保產能,保主產區特別是核心產區的糧食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應該說,這是一個人口大國和糧食消費大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智慧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責任擔當。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