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你想要的農村究竟是什么樣子?
農村,為啥一次次成為春節最熱門的話題?
不管你想要的農村是什么樣子,如果一味紙上談兵而不付諸行動,又能怎樣?
春節鬧騰,鬧騰得人不得安寧。我這里所說的鬧騰大多指向農村。
讓我們看看媒體的報道和網絡的帖子就知道了。
除夕之夜網上有一則很“火”的網帖“上海女孩見第一頓飯就和江西男友分手”;
有“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
有“農村沒有田園牧歌,只有響亮的耳光”;
有“你有你的鄉,誰守那份愁——我們欠農村一個平等的視角”;
有“農村,說一聲愛你太沉重”;
有“被非法集資‘洗劫’返貧的豫西山村”。
有“你有什么資格對農村指手畫腳”;
有“別以悲情化的敘事方式呈現鄉村”等等。
每一則報道和帖子都讓人覺得鬧騰,堵心。
也有人認為,這些報道和帖子是“打到了痛點,撓到了癢處?!?
視角不同,情感不同,觀點不同,可以說各有各的道理。
“別以悲情化的敘事方式呈現鄉村”的作者認為,很多從農村老家返回城市工作的人們,心情卻很不爽。寫一篇返鄉筆記,簡直是飽蘸悲情,喟嘆“故鄉淪陷”。這種敘事方式已成套路,這類情緒表達已是積習。只不過,每年又都在找些新的由頭進行加工罷了。很多返鄉者呈現的鄉村凋敝圖景,確實也是真實鄉村的縮影。鄉村看上去有些荒涼,鄉土社會存在著失序,但絕不能因為這些,就看不到鄉村那些新鮮的東西,就割斷了與故鄉的情感紐帶。
“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城市”是一種暫時的身份迷茫,但是,它不應該形成長久的情感迷失。如果返鄉者只是以“城市中心”的話語體系去看待鄉村,只是采取悲情化的敘事方式呈現鄉村,而不去描繪鄉村的新鮮活力,不去展現鄉村希望光亮,那種兜售出來廉價的鄉愁,其實就是不負責任的個體囈語,甚至是“消費鄉村”的野蠻行為。過度詩化和盲目唱衰,是對待鄉村的兩種很不理性的姿態。
在今天,城市與鄉村,非常需要在靈魂深處進行平等的對望。我們看待故鄉,如果不放在整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大系統大框架下進行理性認知和積極重建,就只會變成是矯情、簡單、粗暴的情緒表達,于個體、社會以及國家,都無益。最應該做的,就是在聯結鄉村和城市的那根長繩上,串起閃亮的珍珠,來讓更多人看到光亮,看到希望,積蓄力量。
有人認為,農村話題本身就反映了輿論對城鄉差距的關注。在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中國,農村承載了太多人的鄉愁記憶,是很多人難以割舍的夢里故鄉,反映出的是城鄉發展存在的巨大反差,不僅體現在一頓飯上,還有與其相關的一切:簡陋的房屋、落后的交通、昏暗的燈光、臟亂的衛生……更有難以調和的文化差異。
有人認為,消除城鄉鴻溝,經濟發展是基礎。我國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直面這種差距,就是直面中國城鄉社會二元結構的最大現實,需要有一份從容和包容。城鄉發展不協調的短板亟待補齊,價值觀念、精神文明建設亦刻不容緩。
少一些情緒化的詰難和指責,多一些理性和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城鄉經濟、文化的差異依然存在,種種糾結、惆悵仍將存在。社會需要正視這些話題背后的真問題。在這些媒體報道和帖子中,有僅僅看到一個點,就以偏概全的,更多的是理性看待和分析的。
中國農村之大讓我們難以想象。中國社會不僅存在著巨大的城鄉差距,農村之中也存在著巨大的“鄉鄉差距”。在這巨大的差距這中,我們對于各種觀點和選擇,都應該尊重和包容。
不管怎么說,關注勝于漠視,批評也是熱愛。農村之病,沉疴已久。沒有包治百病的神醫圣手,也沒有藥到病除的救命良方。
我堅信一點,沒有調動和激發億萬人民的農村干事創業和激情的政策,沒有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進入農村、農業的措施,再美好的藍圖也成為不了現實,新農村建設也中能是紙上談兵。不管你想要的農村是什么樣子,都要有人“動手”才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參見莊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