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5年返鄉筆記一時間成為一些返鄉媒體人的紀實作品,以鄉村為視點的紀實報道也層出不窮,這種群體性的反思熱潮,直到今天仍為人津津樂道,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返鄉筆記”將會年復一年的映入讀者的眼簾,縱觀這兩年返鄉觀察其文章之多,前所未有。中國社會對農村的關注,已經從紙面走向了行動,一場關注鄉村的社會力量也在呼之欲出,各式各樣的鄉村藍本也充斥在媒體客戶端,曾經的鄉愁、鄉情、鄉趣也被返鄉筆記剝離得面目全非甚至是傷痕累累。
鄉愁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故鄉離你到底有多遠?當你在從繁華的城市回到曾經生活的農村,那種差異肯定寫著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會有對故鄉的看法和感情,當和自己的社會所見所聞產生距離的時候,鄉村落下的貧窮與落后不應該成為我們貶低的理由和借口,那些用運而生的返鄉筆記果真是真實的鄉村生活寫照嗎?哲木不敢斷言完全真實,起碼不會完全屬實,無非是文人筆下對故鄉即愛即恨的宣泄,打開輿論視野里的返鄉筆記,真正能引發共鳴的返鄉筆記卻少之又少,看似深情的返鄉筆記不過是矯情的吟唱——那些日漸衰落的村莊,正是城鎮化快速崛起的印記,她雖然可以成了返鄉人抒情的場所,但不能成為抹黑中國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哀歌。
中央文件明確提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并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等領域進行了具體部署。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載體是建設新農村;打造農民幸福家園,平臺是建設新農村;共圓全面小康之夢,在中國號列車奔向現代化的征途上,那些返鄉筆記“無節操”的見聞很多都是無事生非的作者加以杜撰的“作品”,今天的農村的確在變。更多是變好了,而不是變壞了。沒有改革,沒有發展,沒有流動,沒有暫時的別離,就沒有今天和接下來的繁榮,不能為一己之私抹殺鄉村的變化,在筆者看來 今天的農村,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只不過一些離開家鄉的知識分子喜歡眼高手低,回到故鄉總覺得自己見多識廣,看這里也不如意,看那里也扎眼,總感動家鄉到“迷茫未來”寄文章抒發愁緒,嘩眾取寵,村里幾個光棍娶不上媳婦他說是光棍村,留守婦女他捉急人家的性生活沒保障,如果聽到村子里的花邊新聞就是農村偷情泛濫,明明是在鄉村打野味,非要美其名曰“返鄉筆記”。
我看到一篇“返鄉筆記”這樣寫到:“當你真正到中國的農村去看一看,你會發現我國大部分的鄉村,有時甚至可以說是99%的鄉村,卻是另外一種景象:雜亂無章、破破爛爛,毫無美感,沒有生機,有時甚至是污水橫流。為什么理想中的鄉村和現實有這樣大的差距呢?”沒到過農村的乍一看觸目驚心,其實是徹頭徹尾的聳人聽聞,筆者走過大量不同地方的農村不但沒有破破爛爛,污水橫流反而是山清水秀郁郁蒼蒼,干凈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房舍行走于田間地頭,仿佛進入了一幅美妙的新農村錦繡圖里。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崛起,每個人都可以有“個人視角”的技術性敘事,當返鄉筆記被刷屏時,人們不難發現,無論觀察者對故土的感念如何深情,都卸不掉身上隱藏著的優越感。那種優越感無論隱藏得多深,圍觀者其實都可以體察得到。那種優越感讓人感覺,似乎只有遠離了故鄉,你才具備“觀察”的資格。返鄉筆記越多異味越濃,但似乎所有人都懷有一種精英感的悲憫,同時又隱含著一種終于逃離故鄉的“小確幸”。這種交織著“悲憫”與“小確幸”的觀察,使得鄉村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視。而當俯視成為一種新的“敘事習慣”,獵奇與偏見難免不會充斥其中。
家鄉復興了,你會振奮;故土淪落了,你會痛心。執筆人的家鄉未必就是你的家鄉,但是他所闡釋的有關家鄉的一切,是每個人內心都深藏著故土情結,這種情結固然是引發人們情緒共振。但不得不承認,建設美麗鄉村承載著很多人的夢想,特別是對那些保留美好鄉村記憶的人更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寄托,為讓夢想早一步照進現實,返鄉筆記不應該是一部沉淪的鄉愁,而應該是一雙發現鄉村嬗變的眼睛,發現家鄉的美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哲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