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民政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據介紹,未來,國家將鼓勵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員在家分散供養,而對完全或部分喪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員,優先提供集中供養服務。(農民日報2月24日)
扶貧幫扶政策已經實施了很多年,群眾們在享受著低保、五保、過節慰問、產業幫扶、資金扶持的過程中,一些群眾逐步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但是,卻仍然有一些人,急切地盼望著政策的扶持,早已把勤勞致富的美德拋到了九霄云外。在此,筆者認為,要早日實現全面小康,扶貧“兜底”固然好,自力更生更重要。
近年,黨中央把對貧困村貧困群眾的扶貧工作作為了一項中心任務,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幫助群眾解決道路交通、水利設施、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難題,大大推進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進程,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更好了、產業結構更優了、群眾生活更富了。
與此相對應,另外還有一些群眾自主脫貧的意愿不強,等靠要的思想占據了上風,好逸惡勞成為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他們把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了扶貧“兜底”政策上。殊不知,“兜底”政策,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下之策,是對已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員采用的特殊方式。
如果這部分群眾等靠要的思想不解決,我們全面小康的難度必然會大大加大。因此,要認真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還需要從思想上做文章,讓他們變得積極、健康、勤奮、努力。要明政策斷“后路”。以下派的“第一書記”為主,全面開展政策宣講,把黨的扶貧政策講清講透,明確的告訴他們,扶貧,是扶勤勞者的貧,是扶助勤勞者指引方向勤勞致富,具體的實施,還在于貧困者本身。要明確地告訴群眾,扶貧“兜底”只是對完全或部分喪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員使用。要作比較找差距。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組織貧困對象到附近脫貧工作開展得較好的地方參觀學習,在學習經驗的過程中,找出自己與他們在生活現狀方面存在的差距,找出自己未能脫貧致富的原因。只有這樣,對基礎不牢的就強化基礎,對產業不優的就優化產業,對因懶惰致貧的就觸及靈魂地教育,我們的扶貧,才會取得更佳的效果。
作者單位: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長順物業公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