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與四年前試行版本相比,此次《辦法》在考核組織、考核內容、考核步驟等多個方面均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這幾年國家發展了,人民富了,但事物發展總是不平衡的。不可否認的是,現在仍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脫貧,扶貧開發是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短板”。精準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目前扶貧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而對扶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根本方法和指導方針,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新時期的脫貧攻堅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要補齊農村這塊“短板”,因此,脫貧攻堅戰事關“十三五”規劃藍圖的實現,為此,中央下達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令,并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與之相對應,只有修改和升級扶貧開發考核辦法,才能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落到實處。
扶貧開發是一項世界級的課題和難題,改革開放30余年時間,我國讓逾6億群眾擺脫貧困,這是對世界扶貧開發作出的重大貢獻,雖然成效顯著,但我國的扶貧開發依然面臨著各種考驗,首先,我國是人口大國,貧困人口的基數很大,截至目前仍有6000余萬農村貧困人口;其次,我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這個階段,國力、財力都算不上富裕。在這種情況下,要在5年時間讓剩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徹底脫貧,既需要堅定的決心,更需要切實有效的舉措,改革扶貧開發考核辦法,讓制度更具有約束性和針對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題中應有之義。
客觀地說,此次升級后的扶貧開發考核辦法更具權威性和震懾性,比如,修改后的辦法考核組織主體由原來的國務院扶貧辦,變為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考核層級的升高讓考核的力度增大;再比如,此次考核更加注重結果的運用,并由以前的正向激勵,變為反向追責,完不成任務就完全可能丟掉“烏紗帽”。一葉知秋。從這些政策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決心和意志。
扶貧與“官帽”掛鉤彰顯精準扶貧的決心,這是一著妙棋!對于減貧計劃任務沒有完成的,弄虛作假等扶貧六大問題追責的具體規定考核辦法,考核引入第三方評估,讓硬指標給各級領導套上“緊箍咒”,把“官帽”掛在精準扶貧的大樹上,揚起制度的鞭子,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形成威懾力,使各級領導有了一定的壓力,讓他們有了緊迫感和危機感,倒逼他們不敢再糊弄,而是真干不可。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再也坐不住了,否則就要和自己的烏紗帽過不去。
當然,任何一項制度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要看制度本身是否科學、合理,更重要的是看制度能否真正落到實處。這個落實不是照本宣科般地執行,而是要將《辦法》中的規定與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比如,此次升級后的《辦法》對考核內容進行了修改,增加了群眾的滿意度,那么如何才能真實地掌握群眾的滿意度,這需要各地在執行時認真研究;再比如,此次將第三方評估列入考核辦法,那么如何保障第三方評估客觀公正,也需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扶貧開發考核辦法的出臺實際上就是一個工作的部署,考核辦法能否真正達到效果、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關鍵要看對考核辦法的落實程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重農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