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節接近尾聲,網絡上各式各樣的“返鄉見聞”層出不窮。讀了這些“返鄉見聞”,讓我深深感受到的是農村的落后,無論是經濟還是思想。經濟上的落后讓農村的青壯年不得不外出謀生,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成為農村僅余的“人氣”;思想上的落后讓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更顯凄涼,孝道的喪失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頑疾。
農村經濟上的落后源自于我國的社會發展現狀,早年的農村補貼城市發展,加快了城市發展,而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未能得到長足發展,導致了城市、農村發展不均衡,農村傳統生產模式創造財富能力低下,導致了城市、農村經濟實力相差巨大的現在。而這樣的現狀進一步導致城市居民、農村村民受教育方面的差距,受教育程度又較大程度影響一個人從事的職業及薪酬待遇,這一切就導致如今的社會往往把“貧窮”、“落后”作為是農村的“標簽”。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對外來信息的認知度有了較大的提高,許多農村青壯年不再安于從事附加值低下的傳統農業生產,而是選擇紛紛涌入城市,成為了城市新型勞動者“農民工”。“農民工”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在城市中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和一線流水作業,再加之在城市醫療、教育等方面均不能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因此“農民工”多少都會存在被“歧視”的感覺。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中最重要的節日,大多數“農民工”會選擇在這個節日回鄉,相較于在農村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而言,“農民工”算得上是高收入群體,而在城市中受到“歧視”的“農民工”,往往更加看重“面子”,再加之在城市中受到了“現實主義”和“金錢至上”錯誤思想的影響,就造成了“返鄉見聞”中出現的“攀比”和“豪賭”。
而也正是因為受到了“現實主義”和“金錢至上”錯誤思想的影響,如今農村“天價彩禮”橫行,本應因愛情而結合產生的婚姻,變味為了另類的“人口買賣”;本應深入骨血的“孝道”卻也被利益蒙蔽,晚輩的經濟獨立,父母未能創造“拼爹”條件,成了一部分人“孝道”喪失的借口。不尊“孝道”者可恨,但尊“孝道”而被迫離鄉,不能盡“孝道”者又是何其可憐。
這樣的悲劇,緣起于“錢”,歸根于“不均衡”。浩浩蕩蕩的“春運”,無疑是世界最大規模的“動物大遷徙”,有人從中看到了“溫情”,中國人對家的思念,對親情的眷戀。而我卻從中看到了悲涼,如不是因生活苦,誰愿離鄉尋生計。
當前,我國政府已加大對農村發展的關注,但還是希望進一步加大關注力度,讓農村不在是“貧窮”、“落后”的寫照,讓農民不在成為“窮人”的代名詞,讓“農民工”這樣的名詞成為歷史,真正做到城鄉一體,工農一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張家界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