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精準扶貧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支持就業創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精準扶貧成為“2016年重點工作”的部分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在習近平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出現30余次。
(人民網)
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那么摘掉全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貧困”帽子就是完成任務的關鍵。而今時間僅余5年,面對如此大的一個貧困人口基數,脫貧攻堅工作的任務量、困難度可想而知。在巨大的挑戰面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密謀劃、審時度勢,提出了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一系列戰略舉措。
可以說“精準扶貧”,既是幫助貧困地區和人口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科學方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既是對以往粗放扶貧方式的根本轉變,也是對原有扶貧體制機制的重要修補和完善。今年1月,習近平在云南考察時指出,“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年時間了,時不我待,扶貧開發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那么如何讓“精準扶貧”落到實處?關鍵要在“精”和“扶”上做好文章。
“精準扶貧”,要以“精”為出發點。這要求扶貧工作圍繞“六個精準”進行,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做到“六個精準”才能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
“精準扶貧”,要以“扶”為落腳點。這要求扶貧工作注重借助一些渠道和項目。就渠道而言,可以在生產和就業、易地搬遷、生態保護、教育扶貧、低保兜底等面下功夫。就項目而言,既可以沿用干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等傳統方式扶貧,又可以積極引入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等新興方式幫助扶貧。因地制宜,多管齊下,確保“扶”得起、“扶”得科學。
總之,做好“精準扶貧”,一定要“對癥下藥”,以“精”為出發點、以“扶”為落腳點,充分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中國制度優勢,讓扶貧落到實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