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鄉村,按照費老的說法,是“生于斯長于斯”的熟人社會,村民在封閉的地域上共同生活、共同勞作、頻繁互動,形成了緊密聯結的親緣、地緣社會關系網絡,互惠合作,有著強烈的道德倫理觀念。在社會聯結上,由于人們缺乏明確的社會分工,人與人之間有著極其高度的同質性,雖然不存在社會分工上的互補,但是卻有著以各種傳統活動為紐帶而形成的親密情感關系;在行為規范上,幾乎靜止的社會讓一切前人的經驗仍然適用于當下的社會,這些經驗逐漸沉淀為了傳統與倫理,并通過社會化成為了每一個人都會自覺遵守的人生準則,沒有選擇權與退出機制;在生活方式上,低效率的農業生產不能為人們提供太多的物質享受,不發達的交通使人們的生活僅限于自己出生地周圍的一片狹小的空間,人們得總是為了自己生計而忙碌,娛樂生活僅限于逢年過節的傳統活動與日常勞動之余的閑聊,精神世界的發展受到限制,度過標準化的人生。隨著市場化的力量向鄉村社會的滲透,鄉村社會在文化上開始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市場化條件下明確的社會職業分工打破了均質的鄉村社會,原本的地緣親緣格局受到沖擊;人的理性逐漸增強,行為由本來的價值行為、傳統行為、情感行為向工具性行為轉變,傳統倫理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下降;經濟與交通的發達使得人們的流動性大大增強,社會開放性也隨之而得到加強,單一、沉悶的傳統生活方式逐漸被人們淘汰,人們的娛樂生活開始豐富多樣化。
1、血緣地緣人際關聯弱化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村民互動范圍擴大,鄉村社會中基于業緣、趣緣的人際關系網絡日漸蓬勃,而傳統的血緣地緣關系格局則遭到瓦解,熟人社會邁向衰落。
新生代務工的人員相繼外出購房定居,只是過年才會回老家看望下父母。由于平日里見面少交往少,特別是那些被年輕父母帶出去的小孩,變化較大,灣間的長輩們往往難以辨識,人與人不自覺的由熟悉走向陌生。大年初六,自家的一個小侄子過10歲生日,宴席的籌備不再是鄰居親戚們的相互幫助,基本是靠直接外包,傳統的地緣人情紐帶發生了松動松動不再構成人們社會關系的主要部分。煙花爆竹式樣繁雜,村里餐桌茶幾擺放的豐富物資與城里相差無異,他們再也不想麻煩自己的雙手去制作一些我記憶中的小零嘴,而是用貨幣上集市購買現成品省事,雖然彰顯著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逐步與城鎮接軌,但是我還是懷念那灶炕燒出來的粗茶淡飯,簡單卻獨具醇美。
在市場經濟盛行的背景下,鄉村的社會分工加劇。傳統的鄉村社會成員高度均質化,所有人都是農業生產者,幾乎不存在職業分工。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本應該是是松散的,但是在各種傳統活動的聯結下,人們建立起了充滿情感因素的地緣關系,這和血緣關系一起將整個鄉村整合成一個共同體。市場化的入侵加劇鄉村社會職業分工,專業化的趨勢使得傳統的活動開始變得商業化,原本應該由鄉親鄰里合作承擔的任務轉移給了其他專業化的組織與個人,在這種變遷之下,原本地緣群體成員的紐帶消失了,地緣關系在人們的生活中開始淡化。此外,在社會分工專業化的背景下,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來源,年輕一輩的村民外出務工,生產和生活的空間擴展,社會互動的范圍隨之外擴,個人身份多元化,村落內部的同質性和自給自足的程度隨之降低,村民間的相互聯系迅速減少,原子化狀態迅速顯現,村民間的互惠合作也隨之減少,在外務工發展狀況比較好的甚至會舉家外遷,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意識與可能性減弱。正是由于村民間這種相互關聯的程度降低,過去以宗族和血緣建構人際聯系的權力文化被消解,村民的互動范圍擴大、互動方式異質性增強。
2、傳統倫理約束力下降
傳統的鄉村秩序依靠的是宗規族約,這些宗規族約大多是傳統的沉淀,和傳統的鄉村社會緊密相連,甚至存在一些迷信因素。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現代科技的發展,人的行為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集中表現為村莊中人們的行為呈現工具理性特征,傳統社會中的倫理道德對人們的行為約束力下降,人們開始依據自己的利益來確定自己的行為。
大年初一回老家,匆匆來回,不過也還是能看到家鄉的一些新變化。道路硬化提升到家家戶戶,不再局限于以前村灣外圍的必經之路,水塘掘深筑堤,田地整改,據說要實行對外承包。老家的村灣規模較小,本來戶數不多,加之外出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相繼在鎮上、縣城甚至市級購買住房,過年過節大伙兒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回家探訪下留守的老人,田地基本荒蕪,無人耕種,承包開發至少還可以發揮土地的價值,為村集體創收。很多人都會感嘆“年味淡了,習俗淡了”,不再拘泥于形式,灣間也不再呈現熱鬧非凡的景象。拜年由之前的登門拜訪發展為電話問候、群發短信與微信送祝福;過年不再是所有人的團聚,而是休閑旅游的假期;即使探親也不再遵循和講究嚴苛的傳統——“初二拜舅舅,初三回娘家”等等鄉約,人們基本穿行式的就近一起走完。
在市場化的條件下,村民的行為日益轉向了理性,人們的行為開始更多的傾向于韋伯行為分類中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行動。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貨幣交換的方式已經成為村民之間以及村民和市場之間交換的主要方式,使得由人情維系的傳統互惠交換觀念開始向理性化方向轉變,傳統鄉土社會中倫理、鄉規族約漸漸不再是人們行動時會遵守的規則,共同的生活意義和倫理價值在這種沖擊下逐漸消失殆盡,自主性、獨立性不斷提高,人們會更加注重自己的實際利益,更愿意為了自己的實際利益而行動,理性在人們的行為邏輯中日益凸顯。
3、娛樂生活豐富快感化
生活節奏的自然化、精神生活的簡樸單一是傳統農村生活的顯著特點,這與農村經濟的不發達、人們生活的封閉性有關。而在現代社會中,市場化的發展帶動了鄉村生活的繁榮,社會開放性更是顯著提高。在這種開放的過程當中,一些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漸進入了村民的生活,并隱隱約約對傳統風俗形成了擠壓。
過年短暫的休假可謂是農民工的天堂,他們可以敞開懷打麻將。村里的人打麻將成風,還沒吃完午飯就開始邀攤,甚至驚異于連小學生都上桌。飯后的交流很多都是牌局與輸贏,工資的攀比帶來的惡性競爭,牌局的金額交易拋的大大的,年輕農民工一年在外辛苦積攢的錢財輸的干干凈凈,真不知這是何苦,人應該為自己的精彩而活,不是為他人而活。村里集資建造的關公祠廟各種檐廊張燈結彩,整上霓虹燈,祠堂前面鋪的小型廣場,祭祀圣地演變為舞樂盛地,殊不知云長將軍天天聽廣場神曲嫌不嫌吵。廣場舞相比較于麻將還是值得一提的,至少它把大家拖出來交流與運動了。
鄉間也辦理了網絡,也有了WIFI。以前舉家守在電視機前的春晚,現在被支付寶和微信占領,一邊看著電腦網站春晚直播的惡侃彈幕,一邊癡迷于“咻一咻”、搶紅包,據統計除夕紅包收發的金額達到80億之多,數字是驚人的,這背后需要多少手去操作,系統甚至短暫性處理延遲與崩潰。雖然搶紅包拼手氣帶來了很多樂趣,卻也完全找不到過年的感覺,春節只是成了傳送紅包的符號形式,即使是面對面,交流甚少,也都是各自對著手機。
市場化的力量首先是作用于經濟層面,當鄉村社會的經濟得到顯著的發展,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也必然會受到波及,鄉村社會文化變遷的機制主要在于市場化因素影響下鄉村社會開放性的增強,新的文化元素被吸收。打工經濟的興起,使得鄉村的人口流動性加大,在過去的十年里,大量的鄉村勞動力走出家庭、離開土地而邁入城市,這導致原本封閉的村莊結構被打破,也為外來文化敞開了懷抱。通過這部分打工人口,新的文化與思想被從城市帶到了鄉村。在豐富多彩的城市物質文化的侵襲下,注重精神的傳統文化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在經過兩種文化的博弈之后,鄉村文化在兩者之間實現了一個平衡,即鄉村文化開始吸收城市文化,將其作為自身的一個部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研究生視野 微信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