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微信朋友圈里流傳了一則《福建這14個縣或將“消失”快看看有你老家嗎》的消息,消息里附有福建省多個縣申請撤縣設市的名單。昨日,記者第一時間向省民政廳相關部門求證,該部門表示該網傳消息并不真實,近期并未收到相關消息,目前更未看到國務院的正式批文。(3月22日 《東南快報》)
最近幾天,打開各大網站、微信圈,除了福建轄區之外,全國很多省市“撤縣劃市”的新聞鋪天蓋地。然而,就目前的現實來看,這不過是空穴來風,官方已經出面辟謠。那么,如此不負責任的謠言,引發了如此廣泛的討論和熱議,確實令人吃驚不已。尤其是,本是沒有可靠來源的謠言,但卻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如此多的網友充當“二傳手”,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反思。
“撤縣劃市”的消息,無疑很吸引人們的眼球。尤其是,關涉行政區劃的調整和表更,“撤縣劃市”會關涉到公民個體的利益,更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那么,由于信息具有足夠的“敏感性”,一旦被傳播出去,自然會引發公眾的強烈關注,人們的轉發評論也常常出于不自覺的舉動。不管信息發布者出于何種目的,只要將虛假信息散布,就可能將此類信息進行無限傳播,進而帶來漣漪效應。類似的虛假信息事件,并非個例,只要虛假信息迎合了人們的眼球,與人們的關注預期契合,都會不斷被發酵。
更為關鍵的是,之所以“撤縣劃市”的虛假信息得以傳播,還與當前的法律規定及監管制度存在盲區有關。眾所周知,“撤縣劃市”的虛假信息應該受到法律懲罰,但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二傳手”實在太多太多。那么,依賴于執法部門的執法力量,必然會存在大量的“漏網之魚”,轉發者往往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況且,這種謠言并沒有造成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等后果,屬于危害性輕微的情形,一般難以給予嚴厲制裁。
由此來看,如此多的人成為“撤縣劃市”虛假信息的“二傳手”,也就并不奇怪。面對該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就當前的互聯網秩序構建而言,公民個人自律意識的缺失,法律規定與監管的短板清晰可見。如此之下,若要斬斷謠言滋生的途徑,讓公民個人不再成為謠言“二傳手”,除了強化個人自律以外,還需要填充法律和監管真空,切實做到對癥下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福建2016-03-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