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3月28日召開,李克強總理發表重要講話。本屆政府自2013年3月26日召開首次廉政工作會議以來,歷次會議內容均被視為國務院施政的重要風向標。(3月28日人民網)
近年來,權力過度集中,缺乏有效監督,被認為是造成一些地方“一把手”貪腐案件易發高發的體制因素。十八大后,隨著反腐力度的持續高壓,分散地方官員權力,加強權力運行制衡,為權力進行適時的“瘦身”,成為反腐“治本”的嘗試。
然而,由于權力意識、利益思想嚴重,不少地方還是不愿“革自己的命,拿自己開刀”,致使“權力邊簡邊增、明簡暗增和變相行駛審批”等現象時有發生。
當下,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成為其中重要的環節。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政府的另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經過數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近年來國務院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審批事項大大減少,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的規范性、公開性等也大大提高。
公布權力清單的意義就在于消除政府權力的神秘感,讓以行政審批為代表的權力事項一目了然,置于社會監督之下,督促政府部門依法行政。通過曬“權力家底”,主動接受監督,既明確“存量”,又便于控制“增量”,切實壓縮權力尋租空間、規范權力運行。
權力“瘦身”無疑也能讓權力清單更加“陽光”。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隨后,全國各地開始了對權力“瘦身”的探索,掀起了曬權力清單的熱潮。筆者認為,減輕政府權力“負重”勢在必行。
盡管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時有公布,但總共有多少事項、取消和下放之后還剩多少、還有哪些該取消和下放的,卻鮮為人知。有的地方甚至隨意新設、邊減邊增、明減暗增,使簡政放權淪為“數字游戲”。
“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光輝”。只有揭開權力的神秘面紗,讓公眾了解政府部門有哪些權力、應該如何行使權力,才能有效地對權力行使過程進行監督,督促相關部門正確履職。實行權力清單制度,使政府體系上下層級、各級政府之間事權劃分涇渭分明,讓政府掌握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呈現在陽光下,有利于強化政府的內部監督。
開列權力清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新起點,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廉潔政治的重要一步。然而,并非有了權力清單就能管住權力,如果相關制度設計得不到落實,權力清單仍舊只是“一紙清單”。
在筆者看來,用制度的牢籠“鎖”住行政審批的“身”,要真正做到簡化流程、節省時間,用最簡單的方式、以最少的時間使群眾得到便利、政府提高效率,這才是雙贏的好局面。
當然,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數量上的瘦身,在“軟柿子”捏完之后,更多觸及公平正義快捷的“硬骨頭”,亟待行政權作出積極回應。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寧靖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