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份子錢”的名目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頻次越來越高,著實讓村民感到重負難堪。
以前,農村的人情往來主要是婚喪嫁娶,現如今,老人過生日、年輕人生孩子,子女升學、參軍入伍、開業喬遷、生病住院都得花錢。就拿這生孩子來說,好熱鬧、條件好的人家就得請三回客:十二天、滿月、周歲,一個不落下,真是隨不起。
本是鄉里鄉親間紅白喜事互相幫襯的禮錢,現在儼然已成為村民的“心病”。首先,加大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現在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情消費也水漲船高,過去隨個50元、100元的就可以,現在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都平常多見,這昔日滿載濃濃情誼的“人情費”現在已經是“人情債”,農民不禁直呼“傷不起、送不起”。其次,浪費了農民勞動生產的時間。“不是在隨禮,就是在隨禮的路上。”一位大姐風趣地形容她的隨禮頻率。的確,三天兩頭忙活紅白喜事,幫完這家幫那家,農民哪里還有時間下地干活,特別是趕上農忙時節,更是應接不暇。再有,破壞了農村的鄉風文明。禮金的攀升,很大程度上是攀比心理在起作用。別人送一千,自己送五百,面子上過不去。此外,隨的份子錢多了,招待酒席的標準也是水漲船高,大吃大喝往往伴隨的是鋪張浪費。
“份子錢”既然成了農民不能承受之重,為什么這種風氣還愈演愈烈呢?是農民真心喜歡隨“份子”嗎?當然不是,只是處在“人情圈”里,誰不收禮就感覺吃虧,誰不隨錢就感覺缺理,惡性循環,形成死結。
要減少“份子錢”給村民的壓力,就需要有效約束和正確引導。比如,村委會將村民代表組織在一起,大家商量著制定個《村規民約》,紅白喜事怎樣辦、禮金上限是多少、什么事兒不能辦,都有個明確限定。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村民摘去“份子錢”的重殼兒,讓大家省錢、省事、省心,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村風、民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天津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