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山高皇帝遠,上頭管不到我們這種小地方;村里大多數都是漁民,他們不了解有關政策……所以就懷著僥幸心理,卻落到今天這步田地。”日前,被開除黨籍的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青澳村村委會原主任江為祥悔恨地說。 (中國紀檢監察報 4月14日)
在對幾位當事人給予開除黨籍處分或者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并退回相關違規款項時,涉事者說出“我以為山高皇帝遠,上頭管不到我們這種小地方;村里大多數都是漁民,他們不了解有關政策……”的雷人話語。筆者以為,村民不了解政策或許是句實話。因為作為村支部書記、村干部居然能以辦公經費為名,騙取困難群眾“造福工程偏遠自然村搬遷”、“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及“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款項,用于自己支配。讓我們不得不疑問,本來是造福于民的扶貧資金,其執行過程中為何會出現虛假騙取的問題?根源在哪里?只有村民不了解政策嗎?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不得不說,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是發生這一問題的根源。早前,不少地方在扶貧對象的認定和扶貧資金的管理方面都存在過程不公開、程序不嚴格、監督不到位等制度漏洞,扶貧資金被有關部門擠占、挪用和隨意分配。同時,個別基層干部也視扶貧資金為“唐僧肉”,本著“不吃白不吃,吃了不白吃”的心態,弄虛作假以騙取扶貧機構的信任,獲得本不該得的資格和資金。足以說明,權力不分大小,職務不論高低,只要有權力的地方,就必須有完善的監督,只要有職務行使,就必須有相應的牽制,否則,置群眾利益于不顧,用虛假手段騙取資金、偽造開支,會防不勝防。
同時,造成幾名村干部不作為和不廉潔問題的重要原因,還在部分監督部門缺乏對待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工作隨意,把關不嚴。如,為疏通關系,他們還買了4萬余元的土特產跑關系送禮。暫且不論土特產送與誰了?該如何追究責任?試想,能明目張膽從貧困戶手中騙取救命錢,沒有監管者推波助瀾,他們能得逞嗎?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村干部雖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日常工作關系到農村的和諧穩定,聯系著千家萬戶,在廣大農民眼中那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干部。如果像本案這樣扶貧領域造假現象屢禁不止,無疑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不但讓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不能得到嚴格的貫徹和執行;更讓該得到資助的人沒有得到,不該得到資助的人反而得到了,這不僅顯失公平,讓貧困者心寒,也會讓惠民政策在此等“蛀蟲”手中摔碎,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著實值得警醒。
其實對于扶貧資金的審批和使用,不是法規缺失,制度不健全,而是相關部門履職管理不到位,權力缺乏監督制約,公眾監督不暢,本案又何嘗不是如此。筆者愚見,要根治這一問題,首先要不斷健全和完善扶貧領域的法律和制度,堵塞任何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其中,信息公開是最重要的制度措施。關于扶貧的所有信息,無論是資格認定的標準、認定的程序還是認定的結果,都應該在第一時間向全社會公開,接受新聞媒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再者,相關部門還要沉下身子,加強對扶貧工作的監督和制約,加強對扶貧機構的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不作為、緩作為和亂作為的行為。對造假者依紀依法進行懲處,對監管失職的工作人員進行懲處。或許能避免扶貧資金被“東咬一口,西咬一口”。
千里河堤毀于蟻穴。“村民不了解政策”并非笑談,也絕非小事。小小的村干部能在扶貧資金發放中肆意違法違紀,一手遮天,更是值得深思。有道是,權力無論大小,只有做到防微杜漸,嚴格監督,才能夠徹底根治貪污腐敗。為此,愿相關部門加強對權力的制衡,扎牢貪腐大門,務必對牽涉到資金的項目嚴格公開透明,陽光操作;再者加強對所有干部的教育管理,筑牢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當相關制度規定真正形成帶電“高壓線”,貪腐者也就少了“空手套白狼”機會。(文/魚予)
作者地址: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