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學,百年前叫私塾,最早在家中堂屋教學,后來在祠堂教學,再后來移到廟宇教學,再后來有鄉村小學,后有希望(工程)小學,一直到本世紀初隨著鄉村空巢,種田養不活自己,年輕人進城,合并鄉村小學,建立中心小學,小學生脫離家庭,遠離父母,不能伴隨爺爺奶奶。一個充滿生機與生命希望的種子,一部百年鄉村教育史漸漸的結束了。這個結束意味著農耕文明的火源結束,農民心中神位“天地君宗師”其“師”結束,鄉小的結束也意味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方式隨著人民在科學面前的愚昧從我們的生活中丟掉了,同時丟掉的還有刻骨銘心的文化與育人之道。
動容與哭泣
日本有一個火車站,因為在郊區偏遠之地,因人口減少,火車站無人坐車,政府決定停運,決定之后又發現還有一名讀高中的女孩要坐火車,政府為這一個女孩決定不停,一列火車陪伴女孩讀完三年高中正式停運,三年中的政府行為感動了日本無數國民,也燃起了全社會對教育與經濟之間價值的重新審視。其實這種事在中國鄉村遍地都是,可惜現在文明,經濟與市場的作用已經迷惑了我們的心靈,過于強調發展,讓政府也漸漸失去了“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初衷。今天,中國最差的房子就是鄉村小學,人才最匱乏的地方是鄉村教育,512倒掉最多的房子是鄉村小學。。。。。。
中國富裕了,可是文化在哭泣,中國城市文明了,可是農民文明之根在哭泣。
農民與教育
2003年我在湖北五山堰河村做項目,那時的鄉村非常之窮,政府靠稅收、打白條過日子,農民問題很是嚴重,可是堰河小學只有十幾個孩子,一至三年級,混合教學。即使這樣,從鎮到村都堅持著,只要小學在,村里年輕人就一定會回來,只要小學在,農民心中就踏實多了。在另一個村馬鞍山角上,只有三個孩子,兩個老師,村里人堅持辦學,村長說,即使村委會沒有了,小學也要在。我聽了很感動。我也問自己,這是什么力量,什么信念?我們這些城市人往往很不理解農民這種“愚昧”的思想,因為我們總與市場與靈魂在比較,以金錢與文明在對峙。很多年后,我漸漸明白,也明白城市文明中的無知無畏,更天地動容。
毛澤東時代,經歷了一場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處在饑餓與死亡邊緣,毛澤東說:“再餓再窮不能餓學生”,那時以至此后,很多人讀書是因為讀書能吃飽飯。
512地震,恢復最快的就是小學,農民心中沒有什么比教育再重要,512災后重建,我從頭到尾3年的過程中,讓我看到了中國農民心靈深處教育與文化的分量。
舊社會,我讀過很多關于土匪、軍閥與學校的故事,那時很多土匪搶劫綁架,可是他們絕大多數不傷害教書的先生,他們不敢搶學校的資產,那樣會引起民憤。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曾經遭到土匪綁架,后來聽說他是教書的先生,便留下了性命,好吃好住。土匪做事也有底線,他們有八不搶:
1、即殘疾人不搶;
2、孝子節婦不搶;
3、寡婦犢子不搶;
4、婚喪嫁娶不搶;
5、婊子老鴇不搶;
6、學生苦力不搶;
7、先生郎中不搶;
8、清官還鄉不搶。
那時對先生與學生土匪也很尊敬,可見社會對鄉村學校是多么重視。
1949年,中國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農民一概把最好的房子(地主家),祠堂作為辦學之用。
古代官員也是如此,做官結束,告老還鄉,官老爺回到鄉村做三件事,一是盡孝道,二做鄉村學校先生,三是當鄉紳,發展村莊。孔子、孟子、老子、周敦頤、李鴻章、陸象山、曾國藩……可惜,中國文明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在近百年幾乎消失。我感覺東方文明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在今天變的最沒有價值,真的是這樣嗎?
鄉村小學的世界
我的朋友十堰思齊國學堂劉念說過一句話,教育不革命,我先革教育的命。她的兩個小孩從學校撤回,孩子2年級的作業,我這個大學生就看不懂,2年級就要有這么多作業,這哪是教育,而是摧殘孩子,開始了自己教育孩子。中國的教育已經走入歧途,屌絲誤入貴族,已經違背教育之道,育人之理。相反我們回歸鄉村教育,如同教育家楊東平所說,中國最好的素質教育就是鄉村教育。
鄉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楷模與未來,家庭的教育(民約)村莊環境的村規,加上小學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教育模式。鄉村保留小學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陪伴老人,這是做兒女盡孝道的重要原因。孝字就是傳宗接代。人生的過程是父母哺兒,到老時,是兒孫陪伴老人。老人面對的是死亡,而兒孫是生與希望的象征,有兒孫相伴,對老人來說是最大的孝道,這也是鄉村教育中尊老重孝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要大,小學要小,小就是六七人,十幾個人才是小學,他們不僅是學知識,更多的是學規矩、學勞動、伴老人、愛家鄉,這是兒童時期的學習內容,也是鄉村小學最好的教育。今天的學校只學知識,不學文明,只學技能不學道德,只學賺錢不學孝道,只學競爭不學仁愛。
技能是教出來的,道德是育出來的,父母環境與學校只有匯聚一體的教育才能稱為一個完整的育人樹人之道。近百年來中國的杰出人才,大師人才輩出。而今天的教育不是樹人,而是在傷害孩子身體,摧殘兒童的心靈,培育年輕人不正確的世界觀。今天的教育沒有民國重視,沒有古人對鄉村教育用心。中國的文化在鄉村,中國的未來一定要從鄉村小學抓起。
(2016年4月25日空中日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平臺 北京綠十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