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兩則新聞引起了網民關注:一則是河北吳橋公務員周六加班政策,出臺1天即被取消。另一則是河北張家口“天路收費”事件,今天官方表態1周后取消收費,政策前后持續時間22天。對政府來說,這些“短命政策”極大消減了公信力。對群眾來說,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看不到方向,以后每個政策出臺都要自己先預測:這個會持續多久?這距離小康、距離和諧、距離中國夢還很遠。我們不得不反思,“短命政策”為何會頻頻出現?
表面上看,地方政府也是為了地方發展著想,出臺這樣的政策可以理解。比如吳橋之所以要求公務員周六加班,確實是工作任務重,加班是為了更好為群眾服務、更好發展經濟;“天路收費”是為了保持草原天路景區的原生態風貌,最大程度展現自然之美、發揮旅游資源,政府并沒有因此得到多少好處。的確,與一些不作為、回避矛盾的地方相比,吳橋和張家口敢于“亮劍”,值得表揚。然而,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些政策反應管理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心理,沒有從根本上想問題。比如周末加班,不正反應平時工作效率低嗎?
從深層來說,“權利任性”是“短命政策”頻出的根源。法律是保障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兼顧各方利益,獲得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的抓手。去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有權不可任性。意在強調讓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行駛。杜絕權力的濫作為、懶作為、遲作為、不作為,消除行進路上的“中梗阻”。然而,“權大于法”的觀念依然在現實中存在。比如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勞動權和休息權,吳橋的這一規定明顯與之相抵觸;《公路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除本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可以收取車輛通行費的公路外,禁止任何公路收取車輛通行費,“天路收費”哪有依據?說好的“依法行政”呢?
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各地確實都有各種各樣的困難,甚至出現看似難以抉擇的兩難。然而,“兩難”并非無解。以前,很多地方在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之間難以抉擇,如今,青山綠水不是成為金山銀山了嗎?如何在法律框架內變”兩難“為”兩全“,考驗每一個管理者的智慧。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平武龍安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