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在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第九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暨第六屆中國剪紙藝術節在張家口市蔚縣開幕,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現場演出和技藝展示,很多平日已不常見的傳統技藝喚回了人們對久遠的民俗文化的記憶。(6月13日中國青年網)
第九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的開幕選在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而且選址在中國剪紙之鄉——張家口蔚縣舉辦,記者贊曰“喚回了人們對久遠的民俗文化的記憶”。其實,這豈止是喚回“記憶”,又何嘗不具有更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呢?
首先,從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大形勢看:民俗文化節的舉辦契合了“文化遺產日”主題,加強了對民俗文化保護的宣傳,有助于提高國民的保護意識。千百年來,河北人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出的獨具特色的燕趙遺風、京畿神韻、太行風骨,充分彰顯了河北文化的厚重與精彩。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涵養文化生態,弘揚中國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從藝術欣賞角度看:民俗文化節上,內容豐富:社火表演流光溢彩,雜技表演令人驚嘆,舞蹈表演美妙絕倫,民族器樂表演熱鬧非凡……特別是“在中國剪紙第一街展廳,121幅以非遺傳承人進行技藝傳承為主題的獲獎攝影作品,直觀生動地反映了當下非遺傳承人的精湛技藝”,“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蔚縣剪紙、武強木版年畫、滕氏布糊畫、藁城宮燈、定州麻核桃雕刻等國家級、省級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這確實讓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的美的享受。當然也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愛上且有可能向往、投身這些藝術之中去,那么,多年來,民間藝術人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困局不是有望得到緩解么?
再次,從對民俗專家鼓舞來看: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高手在民間”,民俗文化的舉辦,展出眾多的民間藝術品,為那些多年來湮滅于山野村舍,默默無聞的民間藝術家搭建了一個平臺,讓他們有了展現才藝的機會,這必將渙發了他們的藝術青春,激勵他們的“工匠精神”,增添了他們挖掘藝術苗子的信心和力量,他們自然會更加積極地保護、傳承和創新民間藝術,打造更美妙、更精致、更具有藝術價值的精品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