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河南多個農業大縣調研時發現,秸稈禁燒如今成為基層治理的“第一難”。干部駐田間,睡地頭,有苦難言。縣級財政耗費動輒千萬,倍感壓力。然而,盡管嚴防死守,秸稈仍因出路不暢,使禁燒難有實效。(6月28日經濟參考報)
過去,秸稈是農村的重要生活資源,可以燒火做飯,近年農村能源結構改變,沼氣、電、天然氣逐步走入千家萬戶,秸稈越來越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尤其在人力成本逐漸上升的今天,付之一炬被認為是上上之策,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對環境的污染,扎堆的秸稈焚燒甚至會對交通帶來影響。
為了阻止秸稈焚燒帶來的不利影響,各地都出臺了很多“土政策”來應對秸稈焚燒,也出現了不少因秸稈焚燒而被罰款、甚至“蹲大獄”,有的官員還因此被免職,也上演了一幕幕興師動眾動用各方力量制止秸稈焚燒的“鬧劇”。且不說各種處罰是否合法,單看效果就知道,一味的處罰絕非治理秸稈焚燒的良方。
市場經濟時代,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賬,農民為什么要焚燒秸稈?這樣最劃算。農民們也許不懂什么高深的經濟學原理,但他們會在心里衡量秸稈焚燒的成本和收益,數日的勞作,3畝地里的秸稈也只能給老百姓帶來100多元的收益,還不如在工地里打一天零工,換作是誰,也會“付之一炬”。
而有些地方期望通過補貼來阻止秸稈焚燒,筆者也不敢茍同,筆者認為治理秸稈焚燒的關鍵在于提高秸稈的經濟效益,與其投入經費補貼在處理秸稈上,不如將經費投入科研機構,以期讓秸稈成為飼料的原料或者環保的燃料,只有提升了秸稈的價值,通過焚燒之外的其他方式處理秸稈能給老百姓帶來一定的實惠,那么秸稈焚燒的問題自然不攻自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甘肅網 2016-06-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