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脫貧攻堅實效,云南省于今年4月頒布了《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召回辦法》,明確了被召回的幾種情形,并且被召回后不能評優不得提拔,相關負責人負連帶責任,截至目前,已召回1117名駐村扶貧隊員,堅決貫徹落實。(8月16日 聯合早報)
召必回,這是我們退伍軍人對國家的承諾,但在云南省,這卻不是豪言壯語,這是對干部駐村扶貧工作的否定。作為全國貧困縣最多的省份,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脫貧,云南省的壓力可想而知,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壓力,他們才更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確保全面完成“十三五”目標。但凡關注政府工作的人都能發現,脫貧攻堅工作已經成為了當前所有工作的重心,在緊緊圍繞此項工作開展其他各項工作的同時,如何確保群眾徹底脫貧,這是對干部的考驗。云南省的駐村幫扶干部,本質和“第一書記”差不多,實行定點幫扶,落實到人頭,不脫貧不回。面對那些人下心不下,只圖掛名的干部,政府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能者上,這是確保貧困村、貧困戶脫貧的有力措施。
在對貧困村進行幫扶中,有的駐村干部還沒去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先入為主地認為長期以來形成的貧困怎么可能憑他一己之力改善;有的駐村干部去就是為了給自己“鍍金”,以為下去晃一圈回來就有了駐村工作經歷,就能夠得到提拔重用;有的駐村干部純粹沒走心,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肅性和嚴重性,認為這就是一項活動,去掛個名、走走看看就行了,不下深水摸透村情。然而,不管是因為主觀不想用心還是客觀上能力不足,只要干不好這項工作都要被召回,取消幫扶資格,擱一旁“涼快”去,有大把時間去“享受”清閑。在全面奮戰小康的關鍵階段,作為黨員干部,我們必須懷著“三心”下到基層,扎根基層,真正做到不脫貧就不走。
幫扶干部要帶著一顆責任心下村扶貧。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身在底層的貧困群眾還很多,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他們越來越跟不上發展的步伐,這也是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原因之一。作為黨的干部,我們被派下去扶貧,就要肩負起肩上的責任,全力以赴,視群眾的貧困為自己的貧困,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深入到群眾當中,摸清楚每一家的致貧原因,帶動村支部書記共謀發展,以產業發展脫貧為主要導向,為百姓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防止脫貧又返貧的現象發生。幫扶干部要帶著一顆雄心下村扶貧。脫貧攻堅工作任重道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光有一時的激情不夠,需要我們干部雄心壯志,不斷為自己加油鼓勁,遇到挫折時不氣餒,短時間內起色不明顯是正常的事情,只要有進步就要看到希望,為自己立下誓不脫貧就不走的誓言。幫扶干部要帶著一顆平常心下村扶貧,脫貧攻堅是我們當下的工作重點,干得好與不好都有相應的獎懲,要摒棄“鍍金”的功利心,同樣也不要有太重的思想包袱,有多少力氣、有多少辦法都盡量去想,把它當成一項平常的工作,排除外界壓力,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駐村扶貧工作縱然有千般苦,也苦不過長期處于貧困的群眾,黨員干部要打起精神,提振士氣,拿出魄力,拒絕召回,做人民滿意、組織滿意的好干部,為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地址:貴州畢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