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說的,‘若羌棗,味道好’”“我們以前住的房子現在羊都不住了”“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免費,一天不(讓)上都不愿意”“村民先看病,后交錢”“今年年底,我們縣要實現全部脫貧”……如果不是親眼看到裝修美麗的房子,不是親耳聽到這些話,我們一定想不到在祖國的邊疆,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縣——若羌,因為一顆小小的紅棗,能讓全縣百姓生活得如此幸福。 (8月26日 中國青年網)
全面脫貧實現小康,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各地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和啃勁。但我們看到的是,很多地方仍在重復以前的舊思路,停留在研究方案,派駐工作組幫扶中。一些被扶貧的地方,存在等靠要,妄圖等著上級給錢給物,讓脫貧成了“一廂情愿”。
離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剩余的時間無多,各地更是下大氣力去幫扶貧困地區去扭轉貧困的面貌。從摸底調查到派駐幫扶工作組等等,形式多樣,從幫助農民扶持當地特色產業或者幫助農村整修基礎建設等等,我們看到了多地的努力。但真正敢于喊出提前脫貧的,寥寥無幾。若羌縣作為新疆邊陲,是中國最大的陸地縣,因為一顆紅棗聞名全國,更是依靠紅棗產業,帶動了全縣人民群眾實現了穩步脫貧邁進小康。在這奇跡般的背后,更是當地黨委政府因地制宜,調轉產業結構,更有廣大黨員干部的不懈努力。
2001年,若羌大力推進種植紅棗,黨委和政府作為大量工作,甚至因為財政緊張,購買棗樹苗的啟動資金都是出于政府工作人員的捐款。這里面有那種干事業的大氣魄,也有窮則思變的主動,出錢是一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些不是一錘子買賣,鼓勵紅棗的背后,更是當地黨政機關干部攜帶“三把剪刀”的故事,在紅棗種植推廣初期,所有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必須學習棗樹的修剪技術,上班時間也要攜帶三把剪刀,方便隨時下地幫助農民修剪棗樹。有這么多的黨員干部群眾都在認真的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轉變,農民的眼光是雪亮的,怎能看不出冷暖?迄今為止,若羌30萬畝的土地中,紅棗種植面積高達22.8萬畝,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在這個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同黨員干部的關系密切融合,有了群眾的認同和支持,開展各項事業的基礎有了,提前實現脫貧奔小康才會如此迅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睂嵺`證明,脫貧道路上既是考驗各級黨員干部的戰場,也是密切干部群眾關系的大熔爐?!拔覀円郧白〉姆孔蝇F在羊都不住了”“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免費,一天不(讓)上都不愿意”“村民先看病,后交錢”,若羌的底氣在哪里?無非是面對脫貧不等不靠,靠的是全縣干部群眾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認準了一條產業,形成了規模發展,打出了地域品牌特色。這值得所有尚待脫貧的地方學習。
作者地址:河北省臨西縣陽光大街29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