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街農村電商創始人潘東明: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我們趕街是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我們核心的探索是如何讓一些欠發達的農村,讓他們賺錢更容易、買賣更容易以及生活更便利,我們是農村電商平臺,但是我們跟京東、阿里包括蘇寧是有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首先是草根創業,第二是我們是純農村電商。我們的員工也有五百多人了,我們平臺叫趕街。
從2010年創業至今,在全國13個省有我們的服務站落地。我在2010年之前將近在上海待了十年,主要是做管理咨詢,我為什么回來?肯定是看到了農村和農民的新市場。當時我為什么會選擇一個縣呢?其實我是這樣看的,中國核心的問題還是縣的問題,如果一個縣的問題能解決,其他也是可以解決的。那縣里先破解什么問題呢?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理念問題,我們要做農村電商和農村“互聯網+”,首先要破解這個理念問題。我們的做法是成立一個協會,通過協會來做培訓,給政府、給企業、給農民進行系統化的培訓,讓他們接受互聯網知識,我認為到今天為止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第二點,做農村電商核心要解決農產品上行。農產品上行核心其實還不是營銷,是后面的供應鏈標準化管理。這是我們碰到的第二個問題。所以我們成立公共服務中心,建立供應鏈管理模式,探索把我們那種小農經濟的農產品進行標準化、冷鏈、包裝商品化等等。阿里巴巴對我們比較關注,也跟我們簽訂了戰略合作。 我一直覺得農產品的標準檢測到冷鏈、可追溯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你把這些產品賣出去是不現實的。 我們成立了趕街這家公司,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我們發現農民除了有賣難問題以外,還有買難問題。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把服務送到鄉下去,我們現在在四千多個村建立了服務站,當然我們浙江麗水為主。我們這套做法叫遂昌模式,指的是在縣域里面如何用一套服務模式解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我們這里叫一個縣要建一個中心建立三套體系。中心是公共服務中心,三套體系是理念服務體系、農產品上行體系、消費品上行體系,綜合成“一中心三體系”就能解決農村電商發展問題。
實際上互聯網的環境比我們轉變的快得多。我今天感觸最大的是移動互聯網真正給農村帶來了改變,在農村有智能手機的人占百分之七八十,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有微信,這些應用對未來農村電商布局是非常關鍵的,未來在農村里的互聯網是移動的互聯網。這個方向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我們在做培訓也在做農產品商業,也在做工業品上行,但是其實我們實際是為了在農村想建立一套新的連接體系,讓農村跟我們的城市連接起來。我認為在移動互聯網下,趕街首先希望能成為農村電商里的Uber這樣一家公司,然后社會化、移動化、社交化來做。農村不用著急,我認為基礎還需要十年時間,因為所有的理念、基礎設施需要全部改變。所以我們的公司是希望安安心心的把這個事做透、做精,跟我們合作的每一個縣域都真正做熟。就這里,謝謝大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6-09-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