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一摘’,錢沒了咋辦?”2011年,貴州制定全省“減貧摘帽”總體規劃,實行貧困縣退出倒逼機制,力爭在2018年完成50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省定貧困鄉鎮全部“摘帽”。(人民日報 9月20日)
戴上“貧困帽”就冬暖夏涼,就能“等、靠、要”。其實一直以來它是身為貧困縣或是鄉鎮的“無限榮光”。它雖然“聞著臭,但吃著香”,因為借用這頂帽,就能種下“搖錢樹”,可以享受來自國家的專項扶貧資金;貧困村的龍頭企業和農戶可享受貸款貼息;地方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資、公務費用支出可以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另外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名頭,各縣在水利、交通等各個部門爭取投入變得名正言順,而這個資金扶持力度是專項扶貧資金的上十倍,還能在重要產業項目上得到的稅收減免、優惠補貼等等。為此,筆者以為,制定“減貧摘帽”總體規劃,實行貧困縣退出倒逼機制,無疑是自斷“財路”,值得可喜可賀,但摘了“貧困帽”更得種下“致富心”。
貧困縣,顧名思義是指那些縣域經濟欠發達,居民收入較低,整體競爭力較弱的縣。身為貧困縣的領導都深知戴著這頂不同的帽子,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擔心“摘了帽子”沒錢了;或是一旦脫貧,對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就會消失,無疑,會給地方經濟帶來壓力,這也無可厚非。因為早前在“逐貧”“爭帽”的途中,不乏看見對方領導干部到上級叫窮,爭做貧困縣的場面,就算“貧困帽”并不光彩,但很實惠。說白了,還是錯誤的政績觀,是心里認定了“貧困帽”帶來的不勞而獲所致。心病還得心藥醫,解鈴還需系鈴人。所以,如今依照《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來確立本省的貧困縣退出指標,還得從對方領導干部發展觀做一徹底的“洗禮”。
當然,“減貧摘帽”也不能只是說說,更不能急功近利。摘掉“貧困帽”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把重點縣“摘帽”標準以貧困發生率下降4.3個百分點為先決條件,同時按6∶4的權重分別考核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兩項指標。再輔以根據省扶貧辦相關規定,對“摘帽”重點縣和貧困鄉鎮仍然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變,并以其前三年獲得常規導向扶貧資金總量為基數,原則上以10%的標準逐年遞增,實行“摘帽不摘政策”。這無疑將會讓更多的官員將降低貧困程度真正落到實處。因為之前是拿“貧困帽”保障地方發展的生計,而現在摘掉“貧困帽”將會與自己的考核掛鉤,勢必影響頭上“烏紗帽”的戴與脫。
但話又說回來,事實上一些貧困縣確實財政困難、舉步為艱。因此,實行貧困縣退出倒逼機制,還要避免表面上的“數字脫貧”。應當以基本的通水通電、義務教育、醫療等民生實事為依托,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否真的提高了,而不能以領導為了升遷的政績,不顧百姓之苦之貧,少報貧困人口,多報農民人均純收入,從而達到脫貧和小康縣的目的。總之一點,要核查數據造假;要牢固樹立自力脫貧的思想;要嚴格甄別和確定是否脫貧;更要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路下好“減貧摘帽”的先手棋,從根本上著力于方向、帶路子、謀發展上下工夫,引導對方發展的創新能力,方能種下“致富心”一勞永逸。
心有多高,舞臺就有多大。面對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制定“減貧摘帽”總體規劃,力爭在2018年完成50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省定貧困鄉鎮全部“摘帽”,值得期許。筆者愿制定總體規劃也好、下達死命令或是簽下了責任書也罷。只要我們對方領導干部和困難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種下力爭脫貧的“致富心”,定能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啃下貧窮這一硬骨頭。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