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各地正穩步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半月談記者近期在黑桂贛皖等地采訪了解到,各地積極通過干部與貧困戶結親幫扶及“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努力補齊“短板”,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受到貧困戶歡迎。然而各地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亦存在不少隱憂,如存在幫扶舉措“不精準”、急躁癥、“數字扶貧”等現象。(2016年9月26日 新華網)
扶貧是民生大事,必須踏踏實實、實事求是。然而,在信息化時代,個別地方為了完成形式上的扶貧任務,在扶貧數字上注水,讓精準扶貧變成了“數字扶貧”。這樣做的結果是讓扶貧成效大打折扣。
細細分析,出現這樣的現象還是有原因的。在基層,扶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任務,扶貧工作走過場,急于在數字上取得成效,看似扶貧工作大面積的完成了,實際上老百姓卻沒有得到實惠。抑或部分干部思想認識不夠,沒有認識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工作馬虎,應付了事的情況,讓扶貧工作停留在表面,看似轟轟烈烈,實則不過是走馬觀花,沒有實效。
當然,在信息化時代,扶貧工作是不可能脫離數字而談成效的,而實際上數字也確實是衡量扶貧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那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估計還要從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來尋求答案。
針對扶貧工作來說,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對于從事扶貧工作的工作人員來說,必須要認識到扶貧工作是為了幫助貧困戶改善生活條件,脫貧致富。要想完成任務,必須要走出會議室,走進田間地頭,掌握最真實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而對于老百姓來說,不要認為政府的幫扶是理所當然,要盡可能的自己開動腦筋,找到致富的門路,自力更生。這有這樣結合起來才會真正的成為財富的主人。
一言以蔽之。為了扶貧而“扶貧”,沒有從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發考慮問題,這樣搞扶貧工作是行不通的。這有換位思考,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家人,才能從心里幫助 群眾,才能帶領群眾走上致富之路。總之,扶貧工作必須警惕“數字扶貧”,不能讓“數字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軟肋”。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