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教室,整齊的課桌椅,瑯瑯的讀書聲……這一幕場景并不是學校,也不是課堂,而是在新修建的村級活動室里,上課對象或是略顯滄桑的老人,或是雙手長繭的農戶,亦或是帶著嬰兒的家庭主婦……“農民夜校”的正式開班,讓村里的群眾有地方學知識、身邊的種養殖大戶也當起了老師,時而激烈討論、時而用心聆聽,學生時代亦是如此。“以前就說咋個自家種的柑兒沒得老張家的甜,原來是方法不對。” 柑橘種植戶李大姐如是說。自打有了夜校,村民們齊聚一堂的時候多了,有地兒學習了,學習新知識的勁頭也漸漸高了起來。
按照“七有”標準,今年11月底前實現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貧困村“農民夜校”全覆蓋。
日前,四川省委組織部印發《關于在高原藏區和大小涼山彝區貧困村開辦“農民夜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夜校開辦有關事宜提出明確要求。
農民夜校旨在集結社會各界力量,為貧困村群眾打造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平臺,為他們帶去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家家戶戶都有機會學到一門手藝,拓寬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每項新政在落實初期總會引起不小的回響,同時伴隨著些許疑問,當然這也是大眾關注的重點表現。
村民入校為哪般?為什么組織集中學、現場學、輔導學是大家一致的疑問,農閑時節尚能參與,可一到農忙時節,就學人數可謂將寥寥無幾。另一面,即便農閑,青壯年勞動力亦不會因為要參學而放棄外出務工的掙錢良機。留守家中的除去打工一族和在校學生,就只剩老弱婦孺,學用活動又該如何開展?其實不然,“農民夜校”的建立并非一板一眼的教學模式,其涵蓋面廣、教學方式多樣、不拘一格,無論從場地還是教材,時間還是形式都有很大的可變空間:秧苗下田時節,或許就有老師下田下地告訴你怎樣做會更好;瓜果采摘之時,或許又有老師來指導采摘、裝箱,普商、電商銷售,告訴你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該“校”并不具象,也不局限于一個相對固定的空間,“農民夜校”亦旨在哪里都是課堂、到處皆有收獲。
增收實招由何來?很多時候,即便是比鄰的兩個村、甚至相連的兩片農地種植同一作物時收獲皆會不同,問題就在于種植技巧或者養護訣竅;一塊兒長大的兩兄弟一個有一技之長,求職順利,另一個卻剛好相反,四處碰壁……目前,身邊的“農民夜校”已經悄然啟動教學模式:農技員帶著實際案例、理論知識指導農家;技術人才親身示范,電焊、汽修、廚師、刺繡效果顯著。各種類型的開班授課,正應了鄉間流傳的那句“理論學習一籮筐,不如有一技之長”。
“農民夜校”并非重于“夜”,而是泛指農民朋友相對閑暇的時間,受眾為農民,形式為校,系列的新政旨在助力脫貧,只有切切實實看得見的實惠和增收才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作者地址: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沙坪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