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中國鄉村之聲農村養老調查

[ 作者:實習編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14 錄入:實習編輯 ]

——誰來守候寂寞夕陽

“養兒防老”,曾經是中國人心目中頤養天年的“不二法門”。但是,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的農村青年離開家鄉,前往城市打工。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該由誰來照料?老人們的寂寞夕陽由誰守候?

系列報道《筑夢小康——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調查》,今天推出第四篇:《留守夕陽不寂寞》。

盛夏,正午,河北省館陶縣郭辛莊村空氣里滿是燥熱。72歲的李玉冬正弓著背騎車回家。車把上晃悠的幾個茄子是她的午飯。

幾年前,老伴兒和大兒子相繼去世,如今老人的生活靠自己撿廢品和女兒的接濟。

李玉冬:腿疼,腰疼,腰間盤突出,治不起,我也不治了。

記者:您在家過得這么難,干嘛不去養老院啊?

李玉冬:自己能做,干啥去養老院啊!俺尋思哪兒也不如家,在家里好歹做點飯,方便啊。

和李玉冬老人不同,河北省肥鄉縣前屯村60歲的獨居老人韓平,選擇住進了村里的互助幸福院,平時看看電視,打打麻將,日子過得很愜意。

現在,他的姐姐和姐夫也住在這里。每逢過年,侄兒侄女們從外地回來,全家人就在這里團聚。

記者:您在這兒住得怎么樣啊?

韓平:住的不賴,好!在這兒自由,在家不自由。

記者:吃飯什么的呢?

韓平:就在這兒吃,俺姐姐一塊做。俺姐姐、姐夫都在這兒。在家都湊不到一塊,在這兒能湊到一塊。這里好!

實際上,幸福院的老人們都有自己的家,而且生活都能自理。

“幸福院”院長蔡清洋介紹說,幸福院跟養老院不一樣,住的都是相熟的鄉里鄉親。比起在家獨居,老人們更愿意湊在一起。

蔡清洋:集體負責水、電、暖這些基礎設施。吃、喝、穿、治病,都是你個人負責;互助服務,選身體好的、有素質的,擔任領導,不要工資地管理;日常生活,比如打掃衛生,大家一起干。

為方便老人就醫,村衛生所搬到了隔壁,并在墻上專門給幸福院開了個門。老人們省去了去醫院的奔波,只不過村醫王立軍比以往更忙了:

記者:為什么考慮把這個打通呢?

王立軍:去年正式打通的。老人年紀一大,有些毛病,治療方便,量個體溫和血糖也方便,有個啥問題,也能及時發現。

中國鄉村之聲在12個省區進行了農村公共服務情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0歲以上的受訪老人,只有11%愿意跟隨兒女進城養老;傳統的與兒女同住居家養老占到了四成多。

農村老人精神匱乏問題不容忽視。有一半受訪者表示,村里從來沒有組織過老年人的活動。隨著年齡增長,老人醫療消費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加,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老人表示,看病就醫已經成為家庭主要支出。

即使子女在家門口就業也有不錯的收入,依舊有四成老人支持他們外出打工,理由是“讓孩子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剛下過雨,吉林省延邊州和龍市光東村的門球場上,只有寥寥數人。70歲的朝鮮族老人韓大爺,趁雨停了出來打上幾桿消磨時間。

兩個兒子都不在身邊,韓大爺和老伴經常會覺得寂寞。

記者:他們出去幾年了

韓大爺:七八年了。

記者:您在家都干些啥?

韓大爺:沒有什么,活動活動。村里有農場,有時候干一些農活,一天150塊錢。以前農村干活的嘛,現在沒活兒,悶得慌,不干活好幾年了。

和韓大爺家一樣,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很多農村,孩子們出國打工會常寄錢回來。雖然生活無憂,可空閑時間無事可做,讓老人們覺得日子難捱。

延邊州和龍市金達萊村是有名的民俗文化村。來這兒旅游,第一站就是到養老大院觀看朝鮮族歌舞表演。表演隊由村里的老人組成,年齡最大的金學振老人剛剛過完81歲生日。

記者:你們平均一天演幾場?

金學振:上午五六次,下午還有五六次。

記者:演一場有多少收入?

金學振:五百多一次,他們那邊交二百,剩下的我們收入三百。但這樣的情況不多。

這樣的養老大院覆蓋到了延邊州的每一個村,延邊州老齡辦主任安應振說,每個村都有一個老年協會,為的就是讓老人們有事可做。

安應振:我們的居家養老服務,就是居家養老大院,我們全州有1464個老年人協會。咱們國家的老齡辦組織結構只建設到縣一級,鄉鎮沒有老齡辦。這樣我們很多養老政策,就靠老年人協會落實。

“快樂生活、健康長壽、優雅老去”是中國養老追求的目標。

我國有近1億老人生活在農村。過去三年,我國每年安排10億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資助了10萬個農村互助幸福院。

農村是今后養老服務的發展重點,將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業。針對農村獨居、留守、失能等特殊老年群體,將開展精準的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補齊老年人精神關愛的短板。

“十三五”期間,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將從80%提高到90%,更多的老人將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

在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看來,這種層層遞進的格局,順應了當下我國農村老齡化形勢的要求,未來的重點,要放在解決高齡、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上。

黨俊武:首先自己和家庭自我保障,自我服務,老人自己能搞定的,家庭成員能搞定的,你自己解決,所以家庭養老是基礎;

然后,家里也不行了,老人自己也不行了,再看看呆在家里面,由社區入戶提供服務,看行不行;

如果這個也搞不定,農村的社區有小型的機構,呆在那里,白天托養,晚上把他們請回家去;

這個也搞不定,只能24小時照護了,那就住養老院,養老機構。

高齡、失能老年人,他們是重中之重、當務之急、優先領域。

和很多留守老人不同,王文秀和李淑華一家選擇留在延邊州光東村種地。幾年前,小兒子王明大學畢業回家,一家人又包山養起了牛,享受著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幸福。

記者:現在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在家呆著的多嗎?

王明:沒有,哪有在家呆著的?

記者:看來養牛的效益還不錯,一年能純收入多少錢?

王明:要是行情好,就掙得多點,我家一年別的都算上,十多萬塊錢吧。

記者:孩子在家和不在家,有什么不同嗎?

李淑華:有不同,我兒子在家,有點事兒商量商量。我就愿意讓他在家幫俺們干活,再說自己在家也覺得挺孤單的。反正我兒子在家,賣個牛啥的挺好。

雖然眼前的日子不錯,可母親李淑華還是想著去城市發展。孩子27歲了,還沒找上對象,是她最大的心事。但不論走到哪里,她都堅持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養老,不僅是吃飽穿暖,還要關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幸福院也好、養老大院也罷,建設養老設施和組織老人活動,不但能緩解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獨,讓他們的老年生活“熱鬧”起來,也能豐富農村社區文化,讓寂寥的農村充滿活力和生氣。

隨著農村“空心化”加劇,傳統的“養兒防老”、互助養老變得越來越不現實;而新興的市場化養老方式,又因為收費高、農民觀念難轉變等原因,不能被空巢老人所接受。

農村養老出現的這種“斷層”現象該如何面對?

邊拉弦邊唱的老人叫任廣合,是一位77歲的盲人。因為沒人照顧,被送到河北省館陶縣徐村民政服務中心敬老院,老人唱的就是這里的日常生活。

敬老院開在村里,環境清幽,設施齊備,54位老人全是周邊村子的五保戶。院長譚文濤說,因為有政府補貼,老人們住在這里不用交一分錢:

記者:他們房間里都有這個?

譚文濤:這是呼叫系統,老人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他們一打電話,這兒就有顯示。

記者:來這兒住的都是啥情況?

院長:主要是五保老人。五保老人之外的社會老人,房間剛裝修好,下一步入住。有來問的,也不少,家里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出去打工,老人沒照顧。

與徐村養老院相鄰的,是館陶縣民政事業服務中心養老院--面積大了不少,設施也更先進,還能接收社會老人,但入住率不到三成。

館陶縣老齡辦副主任張林平認為,老人們心有顧慮,現在還接受不了敬老院養老。

張林平:

老觀念嘛,喜歡孩子在身邊。在家,周邊老人多,街坊鄰居也多,東家短西家長地拉一會兒。在這里住的老人,大部分互相都不認識,共同話題也比較少,精神需求還是欠缺,他們愿意在家。孩子愿意拿錢,他們也不見得愿意來。

我國農村養老現狀差強人意。

中國鄉村之聲在12個省區進行的農村公共服務情況問卷調查顯示:60歲以上的受訪者,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自己勞動,其次是社會養老保險和子女支持。

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調查顯示:四成的老人希望村里能建老年活動室;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希望村里有敬老院。

對于農村敬老院,老人最關心的是收費,其次才是服務和設施。

農村養老院運營最大的困難是什么?超過九成的受訪村干部回答,是資金不足;機制不靈活、專業護理人員缺乏,也是農村養老院面臨的主要困難。

在吉林省延邊州龍井市東盛涌鎮福利院,院長張國善正在為“人滿為患”而發愁。

福利院里有20名五保戶,26名社會老人,張國善想多收一些社會老人,實現盈利,卻苦于沒有擴建的土地和資金。

張國善:政府會有資助,每年給撥款20萬。靠政府撥款是不夠的,所以護理人員的工資都很低,也希望政府能多撥點。如果有能力的話,各個敬老院,也要想辦法自食其力,多掙點錢。

記者:怎么個掙法啊?

張國善:現在這個敬老院面積小,我多次申請,希望能撥款,蓋更大的養老院,再增加五十個床位,就能接近一百個了,更多社會老人來的話,收費多了,環境飲食等方面可能會有改善。敬老院也會越辦越好。

這些公辦的敬老院在勉強維持,民辦的敬老院日子也不好過。十年前,42歲的于秀敏提前退休辦起了敬老院,前后投資了五百多萬,不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背上了一身債。

于秀敏:

養老這塊,醫養結合也行,老人在這兒放心嘛。我這兒有醫生,有護士,但不讓做嘛。這個條件不夠,那個條件不夠。我這兒原來九十人,現在不到五十人,有的還說走就走了。你說怎么干?不容易,真不容易!能放棄嗎,我永遠放棄不了,這是我一輩子的,這就是我的生命。人活著,就是把困難當享受了吧。

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農村敬老院2.7萬余所,床位249.3萬張,日間照料服務設施已覆蓋50%以上的農村社區。

我國養老服務的目標是: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未來,我國將加大投融資、土地供應、財政補貼等支持力度;引導多方力量參與發展農村養老服務,引導資金重點向農村傾斜,為更多農村低收入、高齡、獨居和失能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將擁有養老床位數35-40張,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到養老公共服務。

在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最核心的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黨俊武:

第一,中央政府下決心,真正補短板,就像抓扶貧工作那樣,逐步抓農村老年人的問題,不然的話,這個問題越攢,往后越來越大;

第二,入戶的服務,我們現在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確實還面臨“吃不飽”的問題,所以今后怎么把他們的職能作用發揮起來,服務提升起來,把功能強大起來,加大基層醫療服務事業的發展;

第三,要把醫療衛生、老齡服務人才發展的職業體系搞起來,從專業設置上,從就業上,從職業補貼、獎勵、晉升等方方面面問題解決了,把隊伍建起來。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不是特別難的事情。

醫養結合,是未來養老院發展的方向。與于秀敏的四處碰壁相比起來,延邊州龍井市東盛涌鎮盛心養老院院長李京子,似乎是幸運許多,她已經拿到了于秀敏夢寐以求的“診所證”。

可是賺不到錢,依然是李京子要面對的難題。盛心養老院已經投資一千多萬,回本只有七十萬,平時的運轉完全要靠自己經營的另一家公司來支撐。說起未來,李京子也有些無奈:

記者:您覺著如果沒有后面企業支撐的話,好做嗎?

李京子:不好做,我這個基本不掙錢,我投資的那些都沒回本吧,回個本得十幾年。

記者:還是做下去?

李京子:還是做!

護佑農村老人安享晚年,既需要政府創新機制、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也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配合。

政府資金、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擰成合力,才能緩解農村老人的空巢之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鄉村之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久女久 |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免费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脚交在线 |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