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社科院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等共同主辦的《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2016)》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報告提出,整體而言,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后期增長階段,成功跨過了中等偏高收入門檻,正式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10月24日《汕頭特區晚報》)
不管民眾有沒有感受到自己已經步入了“中等偏高收入”,但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稱我國成功跨過了中等偏高收入門檻,正式進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一個客觀是描述。而且,早在2011年,我國已經被世界上劃入中上等收入國家。
當然,正如很多人所言,世界銀行的這個劃分標準很低,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劃在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與真正高收入差距還很大。而且,中等偏高收入國家是按照人均GDP標準劃分,并不是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劃分的。這意味著即便我國已經步入了中等偏高收入國家行列,并不代表廣大老百姓的收入也達到了這個水平。
另一方面,最關鍵的是,我國貧富差距巨大,特別是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非常嚴重,人均數據失去了本有的實質意義,“中等偏高收入”也只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缺少起碼的社會溫度,讓人看不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和內容。相反,只會刺痛中低收入人群敏感的神經。像這幾日人們在為年收入超過12萬元屬于高收入這個謠言爭吵就是最好的例子,原因就在于這是10年前確立要公民納稅自行申報財產的標準,在當時應當說算得上是高收入,即便在今天的中西部仍然屬于高收入。但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顯然不能算高收入,這樣的收入買房都得當房奴,要靠全款買房,就這收入干到退休也不一定能買得起房子。
從社會溫度層面說,與其過度關注“中等偏高收入”這個冰冷的數字,不如貼近地氣,關注民眾的實際收入和社會的貧富差距,從推動社會收入分配改革、降低中等收入人群的個稅、增加富人稅收等,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增加人們的收入,讓人們有更多的錢用于改善生活質量,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中等偏高收入”的含金量。
再者,從國家經濟層面說,在步入“中等偏高收入”階段之后,重點不是要向老百姓畫出一個大大的“中等偏高收入”甚至是“高收入”大餅子,而是要吸取諸多國家的教訓,防范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要把精力和功夫花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才是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發展的大問題,也是老百姓和全社會最為關注的切實問題,要知道現在已經有不少專家斷言我國難逃“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東城新貴15號樓2單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