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說這話的是黑龍江哈爾濱市雙城區建功村村民。村民向媒體投訴稱,自家對面幾十米外的浩寧混凝土制造有限公司和居民區僅一街之隔,生產混凝土產生的灰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和廠子一墻之隔的有上千人的小學也被“逼走”了,村民曾多次向環保部門投訴無果。(11月2日 央廣網)
發展教育事業,是一地之根基。任何行業的興進,都離不開人群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只有整體認知水平上去了,一地的社會經濟才有長足的發展。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在一些發展經濟唯上的帶動下,很多東西卻偏偏落下了,甚至為這些短淺的發展利益讓步。諸不知,這種情況是竭澤而漁,擾亂了正常的社會規律,想發展,何其困難?
混凝土制造有限公司和居民區僅一街之隔,生產混凝土產生的灰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和廠子一墻之隔的有上千人的小學也被“逼走”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印象中的混凝土攪拌的地方,都位于城市的邊緣,大都是租借地臨時占用,規矩的或許還能遵循一些法律規章,不規矩或許只有來些強硬手段罷了。尤其是那些縱橫跑路在各個工地上的混凝土裝卸車,無證無牌的樣子肆虐在眼前,混凝土廠的經營者如果沒有些本事,還真保不齊被繩之以法。但從這個混凝土廠能夠將一座“千人小學”都能逼走的架勢,規規矩矩地照章經營已是笑談。
記者致電屬地環保局,更是遇到了“踢皮球”現象,辦公室推審批股,審批股推股長,股長說請新聞發言人解答,結果卻是該局辦公室回答不知道誰是新聞發言人,需要向局長咨詢請示。聯系上局長,局長表示已責成監察大隊長處理,然而,此后卻是以電話無人接聽的形式將采訪終止。這種現象恰恰驗證了一個問題,這個混凝土廠貓膩不少,問題不小,掌握這個混凝土廠的人在當地的能力也不小,厲害到了相關部門都在推諉扯皮。
居民區和學校的建設在先,混凝土公司的建設在后,污染卻逼得學校搬遷,逼得搬不走的居民一張口呼吸就要吃灰,這種咄咄逼人態勢,居然沒有相關單位去制止,豈非怪事?對于混凝土生產各地區都有明確標準,尤其是在選址建設上,大都是遠離市區和人群居住地,選址時明知有問題,卻還能過關,城建規劃部門需要做出解釋;“風一吹,全是灰,”環保部門置人民群眾的人身生命安全于不顧,卻面對違法侵害主體不能做出合理解釋,這樣的執法部門怎能不奇葩?不知類似事例有多少?但僅憑著這樣的態度去執法,效果肯定好不了?將群眾利益同個別人的經濟利益本末倒置,折射了當地執法部門的職能缺失,面對違法不敢管,說明缺乏主體責任擔當,一個不敢同違法行為碰硬較真的執法,如果不清理,還強調什么戰斗力?指望著他保護地方發展利益,豈非笑談?
作者地址:河北省臨西縣陽光大街29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