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6個傳統村落正在網上公示,其中2555個已經正式進入國家保護的視野,聽上去似乎是個不小的數字。然而,當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已評審到第四批,這位發起者卻注意到一個令人痛心的現實:“依然阻擋不住村落的瀕危和被破壞,很多納入國家名錄的村落已經面目全非?!北冗@更讓他憂慮的是,還是找不出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從現在的困境中走出去。(2016年11月24日人民網)
一個民族延續的標志,除了本民族人“種”不絕外,最重要的是其文化綿延不斷;這恐怕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如今僅存中華民族的重要原因。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運用,人類社會發展迅猛、一日千里,傳統文化的影子在城市中已越來越少。因此,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心,無疑將向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轉移,尤其是傳統村落所承載的傳統文化。
為此,經過多方的奔走吶喊和呼號,中國傳統村落終于有了自己的“名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從而進入了國家保護的視野??墒牵@一“上戶”就是好幾千家,給保護管理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有的因立地條件太差留不住人,以致成為“空巢村”;有的卻成了當地新的生財項目,大搞旅游開發而遭致原有的傳統村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那么,怎樣才能阻擋瀕危和被破壞,留住“傳統村落”文化的根呢?以筆者之見,變更其原有屬性和管理方式應該是良策。
這些承載中國文化的傳統村落,基本上都散布于全國的老、少、邊、窮地區。雖然現代城里人懷著一絲鄉愁對此趨之若鶩,可長期生活在村里的人卻唯恐“逃”之不及,畢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上這里的人們普遍生活貧困,當地政府扶貧脫貧壓力山大,借著進入“名錄”的有利因素,對傳統村落進行旅游開發,也是為了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早日能夠擺脫貧困,其良苦用心并沒什么錯。所以,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僅僅靠收入“名錄”顯然不夠,指望民間擔當保護大任,也不具有現實性;唯有變更傳統村落屬性,由國家和政府出面進行搶救性保護,方能治本。
筆者這里所說的變更屬性,意即將確有見證歷史價值、學者研究價值、欣賞價值、懷舊價值的傳統村落,由原屬村民個人產權的建筑物、構筑物等,全部予以征收,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整體管理和妥善保護;同時,將原住村民中的傳統文化繼承者,一并招錄留用。試想,全國無數的博物院、紀念館,以及各地的名人故居等,之所以能夠得到非常好的保護,無不因為他們都是由國家單位在實施管理,不存在生活及修繕資金上面的壓力。
當然,幾千個傳統村落,如果都全部更改屬性由政府負責管理和保護,顯然既不可能也無必要。這就需要對無論是漢族還是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村落,將最具代表性又保存較好的進行精挑細選、優中選優、避免雷同,從而加以征收并進行必要的“修舊如舊”般的修繕保護。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中壩鎮劇場北街8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