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童偉民:30多年前的駐村工作組

[ 作者:童偉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1-09 錄入:實習編輯 ]

三十幾年一晃而過,當年在學校給工作組帶信的我,如今每年也帶著一個工作組在村里駐點扶貧。鄉親們說:當年的工作組又回來了,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好干部也越來越多了

從小到大,見過不少的工作組,唯有30多年前的那個縣委工作組印象特深,總會不經意間想起。

工作組來村(那時叫大隊)的時候,我正在上中學,因為4年中他們一直住在我們小組(那時叫小隊),經常見面,所以彼此熟悉,至今仍有聯系。工作組組長姓何,個頭不高,平時講話不多,常穿一身沒有領章的“軍干服”。聽說他的官最大,是縣委常委兼公社黨委書記,按說常委職務更高,但從未聽人喊他何常委,大家只叫他何書記。跟著何書記駐點的組員每年均有兩位,頭兩年是縣里來的“方同志”和“王同志”,后來又換成公社農技站的“老王”和“小匡”,隊員雖有變動,但工作組的名稱、任務和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作風一直沒有變。

當年的小隊長是我的一位族伯,前幾年聽他講,工作組進駐前幾天,大隊干部就通知他為隊員找住戶,要求大小隊干部家不住、孤兒寡母家不住。幾位小隊干部很快列出幾戶人家逐一比較,最終傾向于住到吳家,吳家有一間“收撿屋”可以利用,幾個孩子還小,可以合住再騰出一間。

吳家有個女兒跟我同學,出于好奇,有幾次我以借書為名來到她家,背著大人偷看工作組的住房,同學悄悄地說:“何書記住一間,王同志和方同志兩人合住一間,門上雖然新安了鎖,但他們從未鎖過”。推開何書記的房門一看,里面只有一張掉了漆的朱紅色舊架子床,一張五屜桌,一把木椅,“這幾樣東西都是我娘的嫁妝。床上的東西都是何書記自己帶來的”。何書記愛看報,桌子上和枕頭邊整整齊齊地放著兩摞報紙。“他每個月都要來幾次,有時住一兩天,有時下午騎著自行車來,夜里開個會,住一晚,第二天就走了”。王同志、方同志兩人合睡一張床,各用各的被子,枕頭邊分別疊放著一些替換的衣服,屋內的兩張條形桌和兩條板凳是從設在塆里的大隊小學分校借來的,桌上放著筆記本和一些書。土磚墻上釘有幾個小木樁,上面掛著幾條毛巾。房子不大,顯得很擁擠。

我偷偷翻開一個筆記本,只見上面寫著:某月某日在干什么事,在哪家吃飯,何書記和村民提了些什么要求等事項。只偷看幾頁,同學就催我趕緊放下,說她父母從來不準她翻看。同學見我還站著不動,就一手拉我出門,一手從衣兜里掏出一顆水果糖塞到我手中,得意地說:“這糖是何書記買的,他每次來都要帶點,有時還給我們帶點草稿紙。”何書記雖然平時話不多,但有空愛給小孩子講故事,隔壁左右的伢們如果有段時間未見到他,就會上吳家打聽:“何書記是不是不來了?”何書記帶領的工作組在吳家住了4年,結下了深厚情誼,至今仍惦念著這個好房東。

工作組住在吳家,但每天吃飯則由小隊干部在各家輪流安排,當時叫做吃“派飯”。盡管這些家庭情況各異,衛生條件、飯菜質量也有較大差別,哪家吃飯較舒服,哪家不能吃飽,工作組的同志心里都有數,但他們從不挑三揀四,更不直接點名去哪家不去哪家,而是嚴格按規矩聽隊長安排,輪到哪家就是哪家。那時的鄂東農村,絕大部分家庭經常要用紅薯(當地叫芋頭)、南瓜補充主糧。如今許多人將這兩樣東西當做養生食品,大加推崇,但在家鄉,只要是跟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提到這兩樣東西,他們大多會搖頭,“不是我們鄉下人挑食,真的是‘吃恙’(過多之意)了。”

工作組每次來我家,奶奶總是想盡千方百計做幾個像樣的菜,在我的記憶中,最好的也就是臘肉蒸干菜、辣椒煮臘魚、韭菜炒雞蛋、干炒黃豆等幾樣,這些菜還并不是每次都有,外加一些腌蘿卜、腌豇豆,以及黃瓜等自產時令蔬菜。臘魚臘肉是過年時特意留下的,只有貴客和工作組來,奶奶才會切下一點。主食則是一半米飯、一半芋頭或南瓜。奶奶知道長住的“王同志”和“方同志”在有些人家沒有吃飽,就像母親對兒子一樣疼愛地說:“你兩個伢兒年輕,飯量大,還要出工,一定要吃飽,長期餓肚子要不得”。祖父知道我不愛吃南瓜、芋頭,怕我在飯桌上有不雅之舉。吃飯時,就先用一個大碗將飯菜盛好,讓我到大門外去吃,雖然仍有不少芋頭,但比平時要少,還有點好菜,我也很樂意,對工作組來我家吃飯總是很期盼。

參加工作進縣城,我和工作組的同志時有接觸,他們見面就夸奶奶是一個好老人,要我向她問好,并多次說想再回去吃吃她做的飯菜。

當年吃“派飯”,一定是要付飯錢的,每人每餐半斤糧票,一角二分錢(后來漲到兩角),吃飯后客人會自覺地將錢、票放在飯桌上。開始也有些人會執意不收,但無論怎么推讓,他們都要留下,并堅持說這是紀律,不給錢就要犯錯誤。此事傳開后,雙方也就成了習慣,鄉親們就不再覺得不好意思,說實話,這點錢放在現在,連買一碗稀飯都不夠,但在那時,還可以買三盒火柴加一斤食鹽。這讓大家都覺得工作組很講規矩,以至現在許多人一提到公款吃喝,就很憤慨,常拿這件事作對比。因我多次親眼看到工作組付飯錢,還親自用這錢到供銷社買過東西,印象特別深刻,常常想起當時的情景,為此,1997年我還寫過一篇短文,《吃吃派飯如何?》刊在本地的幾家報刊上,呼吁駐村工作組恢復吃“派飯”。

如今的農村,溫飽問題早已得到解決,村里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樓房,來客不愁住處,吃飯更不成問題。鄉親們說:“過去家里窮,工作組來吃飯,既高興又犯難,總是擔心米不夠,有時還缺油少鹽,真是虧待了他們,如今再來吃派飯,一定要好好招待,更不能收他們的飯錢。”

鄂東農民,習慣將干農活稱為“生產”。工作組住隊,最主要的任務是要帶領社員把農業生產抓上去,各項工作任務要帶頭完成,當典型樹樣板。比如,上面要求不插“五一秧”,點上就得提前幾天把秧插完;上面組織改河開田大會戰,點上的干部就要先去領任務,社員也要提前到達工地,率先完成任務,質量檢驗過關。常聽一些老人這樣說工作組:“他們幾個都長得很‘消團’(體力不太強壯之意),天天在畈里做這重的活,么抵得住?”

前幾天我特意找到已經退休的“方同志”,請他談談當年駐點的一些感受,他笑著說:“與現在的工作組比起來,我們那時不知道苦多少倍。我和老王(王同志)那時都只二十出頭,突然接到通知下去駐點,雖然毫無思想準備,也沒有一點農村工作經驗,但二話沒說,帶著行李第三天就進了村。我倆長期住在一個陌生人家,兩人同睡一張床,天天吃派飯,開始還真不習慣,磨合了幾個月,才逐漸適應。早上我們要比別人起得早,先是洗漱、掃地、挑水,接著到村頭或屋后的山崗上喊大家一起出工,收工后再跟著農戶去吃飯,白天接著干,午飯后只休息個把鐘頭,農忙時還要打夜工。農活有輕有重,我們只能專挑重的干。一百幾十斤的草頭,捆好的小麥、稻谷,一挑往往就是四五個小時,從田間到稻場,最遠的有一兩里路,中間無法歇腳,也不能穿鞋,腳上常被碎玻璃片、野刺劃破,肩膀磨破了皮,簡單處理后還得咬著牙接著挑。有時隊長見我們實在受不了,讓他老伴給我們下碗面條,炒碗油鹽飯吃。在我心中,這碗面條和油鹽飯,是一生中吃得最香最甜最有味道的美食,終生難忘。”

“落雪下雨天,大家都要輕松點。有時在屋里看看報紙寫寫日記,或躺在床上休息下,有時則組織群眾開會學習。開會一般由隊長主講,內容主要是當前的主要農事安排,遇到縣里和公社集中搞工程時,要作思想動員,并在會上安排外出勞力,強調紀律和相關事項。工作組主持并掃個尾,時間最長不超過1小時。學習時間則稍長一點,主要是念報紙,講形勢,傳達上級一些重要文件精神,點評身邊好人好事,殺殺歪風邪氣。工作組一人主持,一人主講。‘老王’和‘小匡’是地區農校畢業的,有時也講講農技課。那時會風很好,不僅人到得齊,而且紀律很嚴,一旦有個別人在下面‘開小會’,輕則點名批評,重則讓他站起來作檢討。開會的學習室是工作組進村后新建的土磚房,4個大窗子沒有安窗戶,冬天用舊報紙糊住,夏天扯下來通風,屋內墻壁用石灰粉白,幾十張木條椅分成三行排列,可坐100多人。學習室前面放著一塊木制大黑板,墻壁上方貼著一行大字標語,內容經常更換。后面的墻上有一個宣傳欄,何書記幾乎每期都看,塆里的大人和小孩們也都經常來‘瞄瞄’。”

“方同志”的一席話讓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大隊電話因雷擊不通,公社秘書來到學校,讓我放學后通知工作組第二天清早趕到公社開會。回家后我徑直來到吳家作了轉達。不料,以后有好幾次在村頭碰到他們,見面就笑著大聲問我:“公社叫你帶信沒有?”開始我還不在意,問過幾次后,我有些不理解,就將此事告訴了爺爺奶奶。“公社沒叫我帶信,工作組怎么老問我?”爺爺愣了一下說:“你伢兒不懂事,他們幾個平時回去少,天天在隊里起早摸黑地做,做不過來想上面有個會開,就可以抽空歇歇。”爺爺的話當時我沒有往深處想,說說也就忘了。直到十多年后,有次當面問“老王”,回答竟和爺爺的料想一致,這才恍然大悟,也深感當年他們住隊的不易。

三十幾年一晃而過,何書記在縣級領導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王同志”他們幾位后來也都得到提拔。每次見面,他們總會主動提及當年住隊的往事,不約而同地感嘆:那幾年駐點是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在思想上、作風上、體力上真正經受了磨煉,這筆精神財富讓我們受益終生。鄉親們對我們真誠的關懷、支持和幫助,我們更是感激不盡,常記心頭。

時光飛逝,當年在學校給工作組帶信的我,如今每年也帶著一個工作組在村里駐點扶貧。每當想起何書記他們在村里駐點的那些往事,心中時常有些不安。雖然我們也為村里干了一些實事,得到群眾稱贊,但總感覺在思想感情、工作作風、吃苦精神等方面比不上何書記他們那個工作組。

令人欣喜的是,這段距離正在不斷縮小。為如期實現精準脫貧目標,近年來,縣里對派出的100多支駐村扶貧工作隊在隊員選擇、目標任務和工作紀律等方面,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檢查考核也抓得更緊。鄉親們普遍反映,工作組進村后,每周至少有4天住在村里,一手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一手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里的道路、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在逐步改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衛生狀況和社會風氣也在不斷好轉。鄉親們說:當年的工作組又回來了,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好干部也越來越多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10版 2016年12月1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中文 | 日本人妖一区二区久久网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 日本精品AⅤ在线观看 |